首页 招生信息港 专业库 作曲教材里的这个知识点,老师一讲全班都懂了

作曲教材里的这个知识点,老师一讲全班都懂了

专业库 2025年07月20日
3,497 浏览
作曲教材里的这个知识点,老师一讲全班都懂了

为什么这个和声进行总能让全班秒懂?

上周在音乐学院旁听作曲课,老师讲到《斯波索宾和声学》里那个经典的I-IV-V-I进行时,整个教室突然”啊”地恍然大悟。这种神奇的教学效果其实藏着三个底层逻辑:

  • 听觉记忆的锚点效应:就像闻到烤面包会想起童年,这个进行在90%的流行歌里都出现过。周杰伦的《晴天》前奏就是典型例子,大脑早把它存进了”熟悉区”
  • 物理共振原理:主和弦(I级)到下属和弦(IV级)的音程振动频率比是3:4,这种简单整数比会让耳膜特别舒服
  • 期待感闭环设计属七和弦(V7)里那个刺耳的减五度音,就像悬疑片留的扣子,非得解决回主和弦才舒服
  • 去年帮学生改毕业作品时就用了这招。他把副歌写成II-VI进行,怎么听都别扭。换成I-IV-V7-I后,连食堂阿姨路过琴房都说”这次顺耳多了”。

    教材里藏着哪些实战密码?

    翻遍市面上20多本作曲教材,发现能真正用到创作中的技巧往往就集中在几个关键章节。比如《勋伯格作曲基本原理》第5章讲的主题变形手法,五月天阿信在采访中就提到过,他们《倔强》的副歌旋律就是用书里的”倒影技法”开发的。

    最近在做的实验更有意思:把经典教材里的规则故意反向使用。比如:

  • 打破《配器法》说的”铜管不宜连续强奏”,在游戏配乐里故意让圆号连续咆哮8小节
  • 无视《传统和声学》禁止的平行五度,在国风编曲里大量使用
  • 结果这些”违规操作”反而让作品有了辨识度。就像做饭时故意多放半勺盐,可能意外成就独家风味。 这得先吃透规则才行——我让学生们先把《作曲技法》前六章作业老老实实做完,才允许他们”违规”。

    有个特别实用的方法:把教材里的谱例扒到DAW里,用MIDI随机调整某个参数(比如把所有四分音符拉长10%),经常能撞出意想不到的动机。上周有个学生就这样改出了拿校际作曲比赛金奖的旋律。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09:00-18:00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客服电话

    0571-86795773

    客服邮箱 cy@hzyiyamusic.com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