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这个和声进行总能让全班秒懂?
上周在音乐学院旁听作曲课,老师讲到《斯波索宾和声学》里那个经典的I-IV-V-I进行时,整个教室突然”啊”地恍然大悟。这种神奇的教学效果其实藏着三个底层逻辑:
去年帮学生改毕业作品时就用了这招。他把副歌写成II-VI进行,怎么听都别扭。换成I-IV-V7-I后,连食堂阿姨路过琴房都说”这次顺耳多了”。
教材里藏着哪些实战密码?
翻遍市面上20多本作曲教材,发现能真正用到创作中的技巧往往就集中在几个关键章节。比如《勋伯格作曲基本原理》第5章讲的主题变形手法,五月天阿信在采访中就提到过,他们《倔强》的副歌旋律就是用书里的”倒影技法”开发的。
最近在做的实验更有意思:把经典教材里的规则故意反向使用。比如:
结果这些”违规操作”反而让作品有了辨识度。就像做饭时故意多放半勺盐,可能意外成就独家风味。 这得先吃透规则才行——我让学生们先把《作曲技法》前六章作业老老实实做完,才允许他们”违规”。
有个特别实用的方法:把教材里的谱例扒到DAW里,用MIDI随机调整某个参数(比如把所有四分音符拉长10%),经常能撞出意想不到的动机。上周有个学生就这样改出了拿校际作曲比赛金奖的旋律。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