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程表到底怎么用才不浪费?
刚开始学五线谱那会儿,最让我头疼的就是音程表。明明背得滚瓜烂熟,一看到谱子还是反应不过来,直到发现音乐学院老师都在用的”三明治记忆法”——把音程表当汉堡夹层来记。具体操作是:每天先花5分钟看标准音程表(比如C到E是大三度),然后立刻找段简单谱子实战,最后再闭眼默写刚才练的音程。坚持三个月后,我现在看儿童钢琴谱基本能条件反射说出音程关系。
最实用的其实是这几个音程组合:
有个冷知识: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前四个音就是「小三度+大二度」的经典组合。有次给学生上课,我让他们用音程表分析这段旋律,结果发现能更快把握曲子的情绪走向——小三度自带忧郁感,大二度又添了点俏皮。
五线谱和音程表的组合技
去年教个成人学生,她总抱怨视奏慢。后来发现她虽然能认单音,但不会用音程关系推算。我们改成每次练习都做「音程跳格子」:比如看到高音谱表第三间的C,直接反应上方三度是E,而不是重新数线间。现在她弹《梦中的婚礼》这种跨度大的曲子,看谱速度比以前快了一倍不止。
最有效的训练其实是反向操作:
这样练了两个月后,有个学生突然开窍:”原来肖邦《夜曲》左手那些波浪形伴奏,就是纯五度+小三度的循环啊!”
钢琴老师圈里流传的野路子:把音程表打印成扑克牌大小,坐地铁时随机抽两张牌,快速说出音程性质和钢琴键位。有个艺考生靠这方法,三个月就把视唱练耳分数从60提到85分。不过要注意,刚开始最好限定在白键范围内,等反应速度上来了再加黑键组合。
中国音乐家协会{:rel=”nofollow”}的考级教材里特别强调,音程表要和调号结合着记。比如看到降E大调谱子,要立即反应出这个调的小三度是降G而不是还原G。我习惯用彩色便利贴把不同调式的特殊音程标在谱子边缘,现在带学生参加英皇考级,这个土办法意外地好用。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