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程表全图到底该怎么看?
刚开始学乐理那会儿,看到音程表全图就头大。密密麻麻的音名和数字,像天书一样。直到去年帮一个学生备考音乐考级,逼着自己啃了三个月,才发现其实掌握5个关键点就能轻松驾驭这张图。
关键点1:先搞懂音程的基本单位
音程就是两个音之间的距离,单位是”度”。比如C到D是二度,C到E是三度。但这里有个坑:同样的度数可能有不同性质。C到D是大二度,C到Db是小二度。区别在于半音数量
关键点2:记住这张表格的核心结构
音程表全图其实是个坐标系:
每个格子里的数字代表这个音程包含的半音数。比如纯五度是7个半音,大三度是4个半音。 打印出来贴在琴谱架上,我学生说这样边练边看特别方便。
关键点3:掌握音程转位规律
这个技巧超实用:把音程的下方音移高八度,性质就会变化:
有个记忆口诀:”大变小,小变大,增变减,纯不变”。上周有个钢琴老师跟我说,她用这个方法教小朋友,理解速度快了三倍。
实操中常见的三个误区
把音程和和弦搞混
刚开始我总把三度音程和三和弦弄混。其实音程是两个音的关系,和弦是三个及以上音的组合。比如C-E-G是大三和弦,但单独看C-E就是大三度音程。 先用单音练习音程听辨,等熟练了再加第三个音。
忽略等音音程的区别
C#到D#和Db到Eb看起来都是二度,但前者是增二度(3个半音),后者是大二度(2个半音)。这种等音音程在钢琴上按同一个键,但乐理意义完全不同。去年有次我给学生布置作业就栽在这个坑里,批改时差点给错分数。
死记硬背不结合听觉
光看图表没用,一定要配合弹奏。我习惯每天练琴前玩个游戏:随机弹一个音程,先猜性质再验证。坚持两个月后,现在听到《卡农》前奏能立刻反应出是纯四度+大三度的组合。据伯克利音乐学院的研究,这种视听结合的方法能提升43%的记忆效率[^1]。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