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程表背诵口诀到底怎么选?
上周教钢琴课时,有个学生问我:”老师,网上看到好几种音程口诀,到底该背哪个?”这问题太常见了。我自己学音乐那会儿,光收集的口诀就有七八个版本,有的用数字编码,有的编成顺口溜,还有的做成手势操。最坑的是有些口诀根本不符合音程的听觉规律,背完弹琴照样听不出大三度和小三度的区别。
靠谱的口诀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
去年带艺考生时试过个狠招:让学生用《两只老虎》的旋律来记音程。第一句”两只老虎”就是”纯四度+大二度”的经典组合,比干背”纯四度5个半音”生动多了。两个月后抽查,用旋律记忆的学生辨识准确率比背数字的高出40%。
这些口诀我亲自验证过
数字编码法(适合理论考试)
“1纯2大3小4纯5纯6小7大8纯”这个经典版本,确实能应付选择题。但实际用起来有个致命伤——遇到减五度(6个半音)或者增四度(6个半音)就懵圈。有次监考看到学生边答题边掰手指头数半音,考完跟我说:”老师,我口诀背得滚瓜烂熟,但弹琴时根本对不上号啊。”
后来我改良了下,要求学生在钢琴上弹着记:
生活场景联想法(适合小朋友)
把音程比喻成日常声音特别管用。有个6岁学生总记不住小三度,后来我让他模仿救护车警报”呜~嗯~”,现在一听就能分辨。这类口诀要注意地域差异——北方学生用”冰糖葫芦”记纯五度很顺口,但南方孩子可能更熟悉”卖豆腐”的吆喝声调。
最近发现个宝藏方法:用微信语音发不同音程给学生。比如发条”早安”是二度,”吃饭了吗”跨度就是四度。学生说现在刷朋友圈都能练耳,有次听到手机铃声立刻说:”这是降E到降B的减五度!”
手势记忆法(适合集体课)
上个月给合唱团培训时,带大家用手臂幅度表示音程距离:
效果出奇的好,60人的团队两天就记住了所有基本音程。不过要注意,这种方法需要配合固定调思维,如果用首调思维的学生可能会混淆。有个唱民歌的阿姨老记错,后来发现她习惯把”sol-do”当纯四度,而实际是减五度,现在她手机里存着自拍的对照视频,随时纠正。
中国音乐家协会{:rel=”nofollow”}的考级教材里其实有官方推荐口诀,但说实话,那些”纯增增减”的术语能把初学者绕晕。我通常会让学生先掌握下面这个简化版:
一度:同一个音
二度:楼梯走一步
三度:三角形最稳
四度:国歌第一个音
五度:小星星开头
六度:我的太阳
七度:忐忑下行
八度:翻山越岭
试试对着钢琴弹这些经典旋律片段,比死记硬背快三倍不止。有个学生甚至把手机铃声都改成了音程练习片段,上周兴奋地跟我说在地铁上听出隔壁小孩玩具钢琴弹的是大三度。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