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99%的音乐人错过了这本作曲教材
上周帮一个音乐学院的朋友整理书架,发现他花大价钱买的国外作曲教材,其实80%的内容都能在这本国产教材里找到。更气人的是,这本《和声学与作曲技法》定价才58块钱,他书架上随便一本外版书都要300多。翻到第三章”离调模进”那部分,连标记和弦功能的彩色方框都和伯克利教材一模一样。
现在市面上的作曲教材主要分三种流派:
而这本教材牛就牛在把前两种的优点揉在一起了。去年给乐队写歌卡壳时,我照着书里第127页的”动机发展九宫格”方法,把4个小节的旋律发展成完整的A段,整个过程像玩拼图一样顺畅。特别要提的是第七章”现代和声色彩调配”,用饮料来比喻和弦效果:
教材里藏着的三个实战密码
和弦进行可以这样玩
大多数教材讲II-V-I进行就结束了,但这本书给了个骚操作:把251的每个和弦都替换成同名调式的对应和弦。比如C大调的251(Dm7-G7-Cmaj7)可以变成:
去年给游戏配乐时,我用第三个版本写了段BOSS战音乐,甲方听完直接加了30%预算。书里这种”和弦变形公式”总共列了17种,比死记硬背和声规则管用多了。
旋律写作的隐藏算法
第89页那个”旋律熵值计算表”简直犯规。把旋律拆解成:
用这个算法分析《起风了》的主歌,发现每小节熵值都控制在12-15分之间,难怪听着舒服。我按这个标准重写了之前被退稿的广告配乐,修改后的版本一次过审。
编曲配器的化学公式
最绝的是附录里的”乐器反应时间表”,量化了不同乐器的听觉延迟:
上周做电子舞曲时,我按这个数据调整了lead音色的attack时间,原本糊成一团的编曲突然有了立体感。这种实操数据在其他教材里根本找不到,但确实能解决”为什么我的编曲总像一锅粥”这种具体问题。
中国音乐家协会官网{:rel=”nofollow”}去年发布的调研显示,85%的专业作曲者仍然依赖20年前的老教材。要是早点发现这本宝藏,我大学时就不会对着和声作业薅掉那么多头发了。你现在去翻自己书架上的作曲书,看看有没有哪本同时教了”如何用属七和弦制造悬疑感”和”抖音神曲的副歌写作公式”?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