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你的作曲总差一口气?
上周帮一个音乐系学生改作业,发现他写的旋律明明挺好听,但就是有种”差点意思”的感觉。仔细分析后发现,问题出在他完全靠感觉写歌,根本不懂音乐分析的基本套路。就像做菜不放盐,再好的食材也白搭。
音乐分析说白了就是把曲子拆开来看门道。比如周杰伦的《晴天》,前奏那个钢琴为什么抓耳?因为它用了”I-V-vi-IV”这个经典和弦进行(专业名词解释:罗马数字代表和弦级数)。这种分析不是装逼用的,它能帮你快速找到好听的规律。
去年给一个网红歌手改歌,原版副歌老是唱不上去。用音程分析工具一测,发现旋律音域跨度太大。简单调整了几个音的音高,立刻顺耳多了。这就是分析的魔力——它能让你的创作少走弯路。
三个实操技巧让你秒变分析高手
别被专业软件吓到,现在手机APP就能搞定基础分析。推荐试试Soundtrap(nofollow),它有个超好用的自动和弦识别功能。我常让学生先把喜欢的歌录进去,看软件怎么分析和弦走向,比死记理论管用十倍。
有个特别实用的野路子:把热门歌曲的和弦进行记下来,改几个音就变成自己的。比如《告白气球》的”IV-I-V-vi”套路,稍微调整节奏和音色,完全可以写出全新感觉的歌。去年有个学生用这个方法,三天就写出了被唱片公司看中的demo。
好听的旋律其实有数学规律。比如周杰伦很多歌的旋律线都符合”波浪理论”——音高像海浪一样有规律地起伏。用钢琴卷帘视图看《七里香》主歌部分,会发现音高变化基本控制在三度到五度之间,这是人耳最舒服的区间。
有个简单练习:随便找首流行歌,用笔在纸上画出旋律的音高变化曲线。坚持分析20首歌后,你会发现大热单曲的曲线都惊人的相似。我自己创作时总会先画这个”旋律心电图”,确保线条流畅不突兀。
节奏不只是”动次打次”那么简单。分析BTS的《Dynamite》会发现,他们经常在正拍前0.1秒提前进入,制造出特别的律动感。这种”微偏移”技巧在专业编曲中叫groove量化,能让机械的节奏变得有生命力。
最绝的是用Excel做节奏分析(没错,就是办公软件)。把歌曲的节奏型用”1″和”0″表示,1是重拍,0是轻拍。比如《江南style》的标志性节奏可以写成”100010001010″,这样一眼就能看出它的魔性来自三连音+切分的组合。去年用这个方法帮一个抖音神曲作者优化节奏,播放量直接破了500万。
试试把这些技巧用在你的创作里,遇到具体问题随时可以问我。记住,分析不是为了限制灵感,而是给天马行空的创意装上导航仪。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