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曲课到底教些什么?
很多人以为作曲课就是教你写歌,其实远不止这么简单。记得我刚开始学作曲时,第一节课老师就让我分析巴赫的赋格,当时完全懵了。后来才发现,作曲课其实是个系统工程,包含了很多你想不到的内容。
和声学是基础中的基础。不是简单的”这个和弦配那个和弦”,而是要理解为什么这样配好听。比如V7-I的进行为什么给人强烈的解决感?这涉及到泛音列等物理原理。我们经常要做四部和声写作练习,把理论变成肌肉记忆。
曲式分析也很重要。就像建筑师要懂建筑结构一样,作曲家必须掌握各种曲式。从简单的二段体、三段体,到奏鸣曲式、回旋曲式,每种都有其内在逻辑。我有个同学专门研究肖邦夜曲的曲式,发现了很多教科书上没写的细节。
现代作曲课还会教配器法。不同乐器的音域、音色特点、演奏技法都要烂熟于心。记得有次作业要求为木管五重写片段,我完全没考虑单簧管的换气问题,结果写出来的旋律根本没法吹。
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作曲技术
对位法可能是最让人头疼的课程之一。从第一物种到第五物种,要求越来越复杂。但掌握了对位法,写出来的音乐会有种特别的流动感。我老师常说:”好的对位就像几个人在聊天,既有互动又保持个性。”
现代作曲技法往往被业余创作者忽略。比如十二音技法、偶然音乐、频谱音乐等。虽然平时可能用不上,但了解这些能大大拓展创作思路。去年我用偶然音乐的思路写了首作品,在学校的作曲比赛中拿了奖。
音乐软件操作现在也成了必修内容。Finale、Sibelius这些打谱软件,还有Logic、Cubase等DAW的使用都要学。有个学弟刚开始连MIDI控制器都不会接,现在已经是B站小有名气的音乐制作UP主了。
作曲理论的实际应用
很多人觉得学理论会限制创作,其实正好相反。我创作遇到瓶颈时,常常回头翻和声学笔记。有次卡在一个过渡段落,后来用了个那不勒斯和弦就完美解决了。理论就像工具箱,知道得越多,创作时选择就越多。
风格模仿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经常要做模仿作业:用莫扎特的风格写钢琴奏鸣曲,用德彪西的手法写前奏曲。这个过程能深入理解不同作曲家的思维模式。我模仿肖邦风格写的练习曲,后来成了我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修改可能是最痛苦也最收获的环节。要把自己的作品拿到课堂上让大家挑刺,然后一遍遍修改。我的毕业作品前后改了17稿,但每次修改都能学到新东西。现在帮别人修改作品时,总能看到当初自己的影子。
记得多听现场演出。有次我写的弦乐四重奏在音乐厅演出,才发现谱面上看起来不错的段落,实际演奏效果完全不是想象的那样。现在写作品时,都会先想象演奏者会怎么处理。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