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曲专业到底要上多少门课?
刚接触作曲专业的朋友最常问的就是:”这专业到底要上多少课啊?”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课表我也吓了一跳。以国内九大音乐学院为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课程设置通常包含30-40门专业课,这还不包括公共必修课。
我表弟去年考进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开学第一天就收到了整整三页A4纸的课程清单。他当时在家庭群里发了个”救命”的表情包,把全家都逗笑了。但别被数字吓到,这些课程其实是有明确逻辑的:
中央音乐学院官网上公布的2025年培养方案{:rel=”nofollow”}显示,他们要求作曲专业学生完成36个专业学分,相当于每周要上15-20节课。不过好消息是,大三大四的选修课可以根据个人发展方向自由组合。
课程安排到底合不合理?
很多人担心这么多课会不会学不过来。我采访了三位在读的作曲专业学生,发现课程设置其实挺科学的。大一的课程最密集,主要是打基础;到了大三大四,反而会有更多时间用来创作。
星海音乐学院的小林告诉我:”最累的是大一下学期,同时要上和声、复调、曲式三门核心课,每周要交2-3个作业。但熬过这个阶段后,大二开始就能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创作上了。”她现在帮游戏公司写配乐,月入过万,觉得当年的苦很值得。
课程多的好处是:
当然也有挑战:
武汉音乐学院的张老师说:”我们最近调整了课程结构,把一些理论课合并成专题研讨,给学生更多创作时间。现在学生毕业作品的质量明显提高了。”
怎么应对这么多专业课?
我表弟摸索出一套方法:把相关课程打包学习。比如学和声时同步研究配器法,写复调作业时尝试用现代技法。他们班有个学霸更绝,把手机铃声都改成了自己要分析的曲目片段。
几个实用
中国音乐学院大四的小王说:”最忙的时候我同时在做三个作品的配器,但看到最终演出效果时,所有的累都值了。现在回头想,正是密集的课程训练让我能应对各种工作需求。”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