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年我踩过的作曲理论坑
刚开始研究作曲理论时,总觉得那些和声学教材像天书一样。直到有次帮音乐学院的学妹改作业,才发现自己连最基本的和弦进行都解释不清楚。后来跟着系里最严苛的老教授做了3年课题,才算摸到点门道。
最要命的是对位法,光是为了搞明白”平行五度”为什么被禁止,就查了半个月资料。后来在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rel=”nofollow”}的《复调音乐分析》里找到答案:原来在泛音列中,五度关系太和谐了,会破坏声部独立性。这种细节,不实操根本注意不到。
现在看新人常犯的错,基本都集中在几个地方:
去年给游戏公司做配乐时,甲方非要加一堆增六和弦,结果测试时玩家反馈”听着头晕”。后来改用纯净的四度和声,反而收到好多”音乐很带感”的评论。这事儿让我明白,理论终究是为表达服务的。
五个最值得深挖的研究方向
现代音乐中的频谱理论应用
帮电子音乐人做专辑时发现,现在的作曲理论早就不局限在十二平均律了。像法国频谱乐派提出的微音程概念,用好了能制造出特别迷幻的音响效果。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写法对演奏者要求极高,去年录制的弦乐四重奏,小提琴手差点因为要演奏1/4音程而罢工。
实操时有个取巧的办法:先用频谱分析软件看看目标音色的谐波分布,比如Spear{rel=”nofollow”}就能直观显示泛音列。然后挑选突出的频率点,换算成近似音高来构建和弦。
非西方音乐体系的记谱法创新
给世界音乐纪录片配乐那会儿,接触到印尼甘美兰的slendro音阶。传统五线谱根本没法准确记录这种不等程音阶,最后我们发明了带特殊符号的改良谱表。这件事让我意识到,现有作曲理论体系对非西方音乐的包容度远远不够。
现在带学生做民乐编创时,会要求他们先做这些准备:
人工智能作曲的伦理边界
上个月测试某AI作曲软件时,发现它生成的旋律90%像某位当代作曲家的未发表手稿。这引发了个严肃问题:当算法可以完美模仿人类创作风格时,我们研究的到底是作曲技术还是”反剽窃技术”?
目前和团队在开发的解决方案是:
最近帮某音乐平台做的版权识别系统,就是基于这个原理。虽然误判率还有15%左右,但至少能过滤掉明显的机械复制行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