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招生信息港 专业库 我研究了3年作曲理论,终于搞懂这5个核心方向

我研究了3年作曲理论,终于搞懂这5个核心方向

专业库 2025年07月19日
8,929 浏览
我研究了3年作曲理论,终于搞懂这5个核心方向

那些年我踩过的作曲理论

刚开始研究作曲理论时,总觉得那些和声学教材像天书一样。直到有次帮音乐学院的学妹改作业,才发现自己连最基本的和弦进行都解释不清楚。后来跟着系里最严苛的老教授做了3年课题,才算摸到点门道。

最要命的是对位法,光是为了搞明白”平行五度”为什么被禁止,就查了半个月资料。后来在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rel=”nofollow”}的《复调音乐分析》里找到答案:原来在泛音列中,五度关系太和谐了,会破坏声部独立性。这种细节,不实操根本注意不到。

现在看新人常犯的错,基本都集中在几个地方:

  • 和声规则当数学公式死记硬背,结果写出来的曲子机械得要命
  • 过度依赖DAW软件的自动和弦功能,耳朵根本没得到训练
  • 总想搞复杂的高级和弦,其实最简单的I-IV-V进行用好了照样惊艳
  • 去年给游戏公司做配乐时,甲方非要加一堆增六和弦,结果测试时玩家反馈”听着头晕”。后来改用纯净的四度和声,反而收到好多”音乐很带感”的评论。这事儿让我明白,理论终究是为表达服务的。

    五个最值得深挖的研究方向

    现代音乐中的频谱理论应用

    电子音乐人做专辑时发现,现在的作曲理论早就不局限在十二平均律了。像法国频谱乐派提出的微音程概念,用好了能制造出特别迷幻的音响效果。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写法对演奏者要求极高,去年录制的弦乐四重奏,小提琴手差点因为要演奏1/4音程而罢工。

    实操时有个取巧的办法:先用频谱分析软件看看目标音色的谐波分布,比如Spear{rel=”nofollow”}就能直观显示泛音列。然后挑选突出的频率点,换算成近似音高来构建和弦。

    非西方音乐体系的记谱法创新

    给世界音乐纪录片配乐那会儿,接触到印尼甘美兰的slendro音阶。传统五线谱根本没法准确记录这种不等程音阶,最后我们发明了带特殊符号的改良谱表。这件事让我意识到,现有作曲理论体系对非西方音乐的包容度远远不够。

    现在带学生做民乐编创时,会要求他们先做这些准备:

  • 用录音笔采集原生态演唱/演奏
  • 用Melodyne分析具体音高波动曲线
  • 设计自定义的音阶映射方案
  • 人工智能作曲的伦理边界

    上个月测试某AI作曲软件时,发现它生成的旋律90%像某位当代作曲家的未发表手稿。这引发了个严肃问题:当算法可以完美模仿人类创作风格时,我们研究的到底是作曲技术还是”反剽窃技术”?

    目前和团队在开发的解决方案是:

  • 建立风格指纹库,用声纹识别技术标注素材来源
  • 在DAW里集成原创性检测插件
  • 对AI生成内容强制添加元数据标记
  • 最近帮某音乐平台做的版权识别系统,就是基于这个原理。虽然误判率还有15%左右,但至少能过滤掉明显的机械复制行为。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09:00-18:00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客服电话

    0571-86795773

    客服邮箱 cy@hzyiyamusic.com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