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招生信息港 专业库 学了3年作曲才懂:没有理论支撑的旋律都是泡沫

学了3年作曲才懂:没有理论支撑的旋律都是泡沫

专业库 2025年07月19日
4,234 浏览
学了3年作曲才懂:没有理论支撑的旋律都是泡沫

为什么说没有理论支撑的旋律都是泡沫?

刚开始学作曲那会儿,我觉得理论特别枯燥。有次写了个自认为很棒的旋律,拿给音乐学院的教授听,他直接问我:”你知道这段旋律为什么好听吗?”我当场懵了——原来好听不等于专业。后来才知道,那些让我起鸡皮疙瘩的经典作品,比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或者周杰伦的《夜曲》,背后都藏着严谨的和声进行曲式结构

  • 和声就像建筑的钢筋:去年帮一个独立音乐人改歌,他写了段很抓耳的副歌,但总感觉”飘着”。后来我们用IV-V-I的经典和声套路重新编排,整首歌立刻有了”落地感”。这就像盖房子,旋律是外观设计,和声才是承重墙。
  • 节奏律动决定生命力:有次翻唱林俊杰的《不为谁而作的歌》,原版那种行云流水的感觉怎么也弹不出来。直到老师指出”你忽略了三连音和切分的配合”,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音符,专业编曲就是更有层次。
  • 曲式是听众的导航仪:朋友参加过《中国好歌曲》海选,评委说他的作品”听完记不住”,其实就是ABAB的段落太单调。后来我们参照AABA结构重新设计记忆点,果然顺利晋级。
  • 中国音乐家协会{:rel=”nofollow”}的专家说过,90%的”创作瓶颈”其实都是理论基础薄弱导致的。就像我后来系统学习时发现的,连周杰伦写《以父之名》那种天马行空的曲子,都严格遵循着离调和声的规则。

    从泡沫到珍珠的3个实操方法

  • 扒谱时带上”理论显微镜”
  • 现在每次听到好歌,我会边扒谱边做标记:这里用了属七和弦制造紧张感,那段前奏是模仿巴赫的复调写法。有次分析五月天《突然好想你》的主歌,发现他们居然用vi-IV-I-V的和声套路写出了新鲜感——这比死记硬背教科书管用多了。

  • 建立自己的”和弦素材库”
  • 就像做菜要有调料架,我现在手机里存着这些常用武器:

  • 万能的4536走向(比如《青花瓷》主歌)
  • 爵士味十足的ii-V-I进行
  • 周杰伦爱用的降六级离调和弦
  • 上周给游戏配乐时,就是混合使用这些素材,甲方说”既有创新又很舒服”。

  • 刻意练习”带着镣铐跳舞”
  • 我们作曲系有个残酷训练:老师给个C大调音阶+固定节奏型,要求写出5种不同风格。刚开始憋得头疼,后来反而激发创意——去年给儿童剧写的主题曲,就是在这种限制下蹦出来的灵感。Spotify数据显示,结构清晰的歌曲留存率比随意创作的高37%。

    最近在帮短视频博主定制BGM时发现,那些点赞过万的”神曲”,八成都在副歌用了V-I的强终止式。这让我想起李宗盛说过的话:”好旋律是算出来的,只不过算的时候要带着感情。”现在每次创作前,我会先画个简单的曲式地图,就像旅行前查好路线,反而路上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09:00-18:00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客服电话

    0571-86795773

    客服邮箱 cy@hzyiyamusic.com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