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旋律创作的核心三要素
写歌最怕的就是坐在钢琴前脑子一片空白。去年帮一个独立音乐人朋友改demo时,我发现很多新手都卡在同一个地方——明明听过很多歌,轮到自己写却完全找不到方向。其实只要抓住这三个关键点,旋律创作就会变得有迹可循。
和声进行是骨架
就像盖房子要先打地基,好的旋律永远建立在合理的和弦进行上。我习惯先用I-IV-V这类经典和弦套路打个底,比如C大调就用C-F-G和弦循环。有个特别实用的技巧:在钢琴上左手弹和弦,右手即兴哼唱旋律线,这个方法帮我写出了《夏日气泡》的副歌部分。
节奏律动是血液
同样的音符换个节奏就能焕然新生。有次我把4/4拍的民谣改成6/8拍,立即多了种摇曳感。 准备个节奏库:前八后十六、切分音、三连音…就像做菜的调味料,随时取用。
最近很火的Spotify播放列表(nofollow)里,90%的热门歌曲都在副歌用了”长-短-短”的节奏型(比如《Dance Monkey》的hook部分)。不妨试试把主歌节奏压稳,到副歌突然释放能量。
让旋律有记忆点的秘密武器
音程跳跃的魔法
连续级进的旋律像温开水,适当的大跳才有冲击力。我写《地铁站》主歌时,故意在”下一站”三个字用了纯四度跳进,立马就有了标识度。但要注意跳进后最好反向进行,比如从C跳到F之后,下一个音可以选E或D。
去年给游戏配乐时,甲方要求主题曲要有”腾空感”,我在副歌第一句设计了八度大跳,配合弦乐爬音,效果直接过稿。关键是要让跳跃有准备有解决,就像过山车要有爬升才有俯冲。
歌词重音匹配
中文特有的四声调其实藏着旋律密码。有次我把”寂寞”的”寞”字(去声)放在旋律下行,朋友听完说”莫名想哭”。现在写歌前会先朗诵歌词,标出重音字,让旋律走向和语言语调同频。
最近在研究方文山的作词本,发现他特别擅长用”平仄平”的声调组合。比如《青花瓷》里”天青色等烟雨”这句,对应的旋律就是”mi-sol-mi”的小波浪,唱着特别顺口。不妨把歌词录音后边听边画语调曲线,再据此设计旋律线。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