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会五线谱真的不能应聘吗?
去年帮某音乐学院筛选作曲系简历时,看到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超过60%的应聘者会在作品集里塞满钢琴谱,但问到”为什么选用弗里吉亚调式“时,好几个人当场卡壳。其实比起炫技的乐谱,我们更在意候选人能不能说清楚每个音符背后的设计逻辑。
五线谱只是工具,就像程序员写代码用的键盘。真正值钱的是你脑子里那套”音乐算法”——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减七和弦制造紧张感,怎么通过节奏型变化让副歌更有记忆点。去年录取的应届生里就有个用手机编曲软件做demo的,人家能把《小星星》改编成爵士版还带转调,比那些交交响乐总谱但解释不清和声进行的强多了。
不过也别高兴太早,基础乐理确实是硬门槛。我们常用的筛选方法很直接:
有个取巧的办法是提前准备3-5个”万能模版”,比如准备个能套用在流行、R&B、电子不同风格上的和声进行。去年有候选人就把1564套路玩出花,面试时现场演示了朋克版和巴萨诺瓦版的变形,直接免了笔试环节。
2025年最缺什么样的作曲人才?
现在各大音乐平台都在搞AI作曲,反而让真人作曲师的稀缺性更明显了。我们内部数据统计显示,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应聘者不到15%:
上个月面了个在短视频公司干过的,人家直接甩出来个数据:用五声音阶写的前奏,完播率比大小调体系高出23%。这种既懂音乐理论又了解市场需求的,起薪直接比行业标准高30%。
特别提醒想投游戏音乐岗位的,现在公司测试题都升级了。去年还是”给战斗场景配乐”,今年变成”用同一主题分别适配赛博朋克/仙侠/西部牛仔三种世界观”。有个取巧的思路是多研究影视配乐,比如汉斯·季默的动机发展手法{rel=”nofollow”}就特别适合应对这种需求。
最近收到太多套用《克罗地亚狂想曲》风格的作品集,说实话已经审美疲劳了。倒是上周有个用侗族大歌元素写电子音乐的让人眼前一亮,团队当场就要了联系方式。记住,音乐学院每年毕业那么多学生,你的差异化优势可能就在那些”非正统”的音乐经历里——比如玩过乐队、做过音乐主播、甚至给广场舞编过曲。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