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曲是本能,理论是工具
很多人以为会作曲理论就等于会作曲,这就像以为背完菜谱就能当大厨一样。我有个朋友考过了音乐学院所有理论考试,但写出来的旋律还是像数学公式一样生硬。其实作曲和作曲理论的关系,就像做菜和菜谱的关系。
去年帮一个独立音乐人改歌,他系统学过作曲理论,但作品总缺感染力。我让他关掉电脑,用手机录下洗澡时随便哼的旋律,结果那段粗糙的录音反而成了他最受欢迎的副歌。
理论是地图,创作是旅行
音乐学院的王教授说过:”理论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但不会告诉什么是好的。”这话太到位了。理论就像GPS导航,能保证你不迷路,但最美的风景往往在计划外的岔路上。
理论解决技术问题
但灵感来自生活
记得有次在咖啡厅,听到服务员收拾餐具的叮当声,突然想到可以写成打击乐段落。这种即时的声音捕捉,任何理论教材都不会教。像伯克利音乐学院{rel=”nofollow”}的创作课就特别强调要随身带录音设备。
打破规则才能创新
周杰伦早期作品经常被传统音乐人批评”不合理论”,但正是这些打破规则的创作开创了华语流行新风格。理论就像游泳圈,初学者需要它,但想游得快就得扔掉。
我电脑里存着两个版本的创作笔记:一个是严格按照和声规则写的”正确版”,一个是完全凭感觉的”野生版”。有意思的是,发给朋友试听时,10个人里有8个选了违反理论的版本。这让我想起肖邦说过的话:”规则是为了被打破而存在的。”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