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治疗专业必学的3大核心课程
很多人以为音乐治疗就是放放音乐、聊聊天,其实这是个正经的医学交叉学科。去年陪朋友去中央音乐学院旁听音乐治疗课,才发现要学的课程比想象中硬核多了。最让我意外的是,学生不仅要会弹钢琴吉他,还得学解剖学和心理学。
这些课程到底怎么用在临床上
在协和医院实习过的学姐告诉我,她们最常用的其实是看似最枯燥的《音乐治疗评估方法》。比如给阿尔茨海默症老人做干预前,要先用量表评估认知功能,再选择他们年轻时代熟悉的歌曲。有次用1950年代的苏联民歌,让半年没说话的老教授突然跟着哼唱起来。
音乐心理学这门课特别有意思:
团体治疗实践课更考验人,要同时观察10-20个患者的反应。朋友说她第一次带抑郁症团体时,精心准备的肖邦夜曲反而引发参与者哭泣,后来才学会先用积极的大调音乐建立安全感。
学完这些真的能上岗吗
国内现在要求音乐治疗师必须完成至少800小时临床实习。认识的一位治疗师分享过,她在儿童医院实习时,光是为了让白血病患儿配合治疗,就摸索出二十多种音乐游戏。最神奇的是用《小星星》改编的采血安抚曲,现在整个儿科都在用。
朝阳区某康复中心的主任说过,他们面试新人时,会故意在面试间放走音的古筝,能立即发现音准问题的应聘者通常专业素养更好。这行当真是把音乐技能和医学知识揉碎了混在一起用。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