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治疗学到底算哪门子学问?
第一次听说音乐治疗这个概念时,我朋友小美正在医院实习。她跟我说:”我们精神科有个病人,抑郁症严重到连话都不想说,但跟着治疗师打拍子唱歌时,整个人都活过来了。”这让我特别好奇,音乐治疗到底是医学手段还是心理疗法?
其实这个问题在学界争论了挺多年。美国音乐治疗协会把它定义为”临床和循证使用音乐干预”,但实际操作中你会发现,它既要用到医学知识,又离不开心理学基础。比如治疗自闭症儿童时:
去年参加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的培训时,讲师张教授举了个特别生动的例子:给中风患者做康复训练时,治疗师会根据患者残存运动功能来设计节奏训练。这既需要了解运动神经损伤的医学原理,又要掌握音乐节奏对人体的影响机制。
跨学科才是它的本质属性
现在国内高校开设相关专业时,通常有三种归属方式:
我查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课程表,发现他们的音乐治疗专业学生既要学《病理心理学》,又要修《和声学》,还得上《临床医学概论》。这种课程设置本身就说明,它根本没法简单归类到某个单一学科。
最让我惊讶的是,连治疗师资格认证都分不同体系。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的认证考试里,解剖学和心理学考题各占30%,音乐技能反而只占20%。而英国的音乐治疗师注册时,更看重心理治疗实务经验。
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很多资深音乐治疗师都有”双重身份”。就像我认识的一位治疗师,工作日穿着白大褂在三甲医院康复科上班,周末又变成乐队鼓手。她说这两种身份反而能互相促进——医学知识让她更精准地设计治疗方案,音乐素养则帮助她创造更有效的干预方法。
实际应用中的学科融合
在自闭症儿童治疗中心做志愿者时,我亲眼见过治疗师如何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有个5岁的小男孩完全不理人,但治疗师用特定频率的铃铛声吸引他注意后,慢慢建立了沟通渠道。这个过程涉及: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音乐治疗门诊(nofollow)的案例显示,对抑郁症患者最有效的往往是即兴创作环节。这需要治疗师同时具备:
记得有次观摩治疗师给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做小组治疗,他们居然用老歌唤起患者的长期记忆。治疗师后来解释说,这用到了神经科学的记忆提取原理,但必须配合准确的年代音乐选择。这种跨学科的操作方式,在其他治疗领域真的很少见。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