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作曲理论到底值不值?
去年帮一个学弟改毕业作品,他学了4年作曲理论,结果连最基本的和声进行都写不利索。这让我想起自己刚入学时,老师第一句话就是”学作曲要先学会饿肚子”。现在回头看,这句话还真不是开玩笑。
作曲理论这个专业最魔幻的地方在于:它既要求你有艺术家的感性,又要求你像数学家一样理性。光是和声学里那些”属七和弦解决到主和弦“的规则,就够你背到怀疑人生。更别说还要学对位法、曲式分析、配器法这些硬核课程,每门都能让你掉一把头发。
但最坑的是就业前景。我认识的大多数作曲系毕业生,最后都去了这三条路:
真正能靠写严肃音乐养活自己的,可能连5%都不到。央音作曲系教授赵晓生(nofollow)就说过:”现在学作曲的孩子,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成为大师,而是怎么先吃上饭。”
那些没人告诉你的真相
理论≠创作能力
大三那年我参加创作比赛,把教科书上的对位技巧用得滴水不漏,结果评委说:”技术很完整,就是不像人写的。”后来在影视配乐公司实习才发现,甲方要的是能马上出活的实用型人才,没人关心你的赋格写得有多精妙。
现在带学生时我常说:学理论要像学语法,但创作得像说话。见过太多人把”避免平行五度”这些规则当圣旨,写出来的东西规整得像数学题。其实流行音乐里平行五度满天飞,周杰伦《夜曲》前奏就是典型案例。
投入产出比太感人
算笔账你就懂了:
我室友毕业后去教钢琴,课时费150/小时,比做原创来钱快多了。去年帮游戏公司写配乐,对方直接说:”我们要的是能模仿《原神》风格的,不要你那些学院派的东西。”
突围的野路子
现在混得比较好的同学,基本都走了这些路线:
有个学妹特别聪明,大二就开始接商业编曲的活,现在自己开工作室专门做网红歌曲,去年爆了一首《星河万里》,版权费够吃三年。她说:”教科书上的四部和声规则,在短视频BGM里根本用不上。”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