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学专业到底在学什么?
每次跟人说我在中国音乐学院读音乐学专业,总会被问:”是不是天天唱歌弹琴啊?”其实真不是这么回事。音乐学更像是音乐的”考古队”和”翻译官”,我们主要干三件事:
上学期我们小组去贵州侗寨采风,跟着当地歌师学了三天侗族大歌。那些没有乐谱的口传音乐,光是记谱就折腾了半个月——要用国际音标标发音,还得在五线谱上画出他们特有的滑音。这种 fieldwork(田野调查)特别有意思,比闷头练琴刺激多了。
课程表里藏着哪些宝藏?
核心课绝对让你意想不到:音乐考古学要学怎么看出土编钟的测音数据,流行音乐研究要分析抖音神曲的传播规律。最硬核的当属《音乐声学》,要用物理公式计算不同厅堂的混响时间。
实操环节比想象的野:去年帮教授整理民国时期的老唱片,在图书馆地下音像室泡了两个月。最惊喜的是发现了1934年百代公司录制的《义勇军进行曲》母带,音质比现在网上流传的清晰多了。这种”挖宝”体验,在其他专业很难遇到。
选这个专业得有点”杂食动物”精神,既要能啃《律学》这种充满数学公式的大部头,又要会写让普通读者看得懂的音乐科普。我大二时在知乎写的《为什么古琴曲听起来像散装音符?》,现在阅读量都破50万了,比专业课考满分还有成就感。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