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曲技术理论是说明书,作曲是盖房子
很多人以为学作曲就是学一堆和声规则、对位法这些技术理论,就像我那个学钢琴的表弟,去年报了个作曲班,结果第一节课就被各种专业名词砸晕了。其实技术理论和真正作曲的关系,特别像看菜谱和实际炒菜——你背得下整本《川菜大全》,不代表能炒出好吃的鱼香肉丝。
会解方程不等于会做科研
有个特别形象的比喻:技术理论好比知道1+1=2,而作曲是要证明为什么1+1=2。我带的作曲学生里,总有人问”老师我这个和弦进行合规吗”,这时候我会打开Billboard排行榜放当下热单——你听听这些歌里有几个在遵守教科书规则?
技术理论解决”能不能”的问题
就像你要盖房子得先学力学知识,知道承重墙不能乱拆。去年帮一个独立游戏做配乐,制作人非要在大调旋律里硬塞小调和弦,结果听起来像走调的八音盒。这时候就得搬出和声学理论说服他:”你看,这里突然转调会让玩家产生不安感,除非我们就是要这种效果…”
作曲解决”要不要”的问题
但真正的高手都懂得”违规”的艺术。坂本龙一给《末代皇帝》配乐时,故意把五声音阶和十二音体系混用,这种操作在古典和声学里绝对算”错误”。后来我查资料才发现,哈佛大学音乐分析课{:rel=”nofollow”}居然把这段作为突破文化隔阂的典型案例。
最怕走火入魔
认识个央音毕业的师兄,能倒着背斯波索宾和声学,但写的交响乐每次排练都被乐手吐槽”根本没法演奏”。有次他偷偷问我:”为什么我按教科书写的音符,实际听起来这么死板?”我直接把他拽去爵士酒吧听即兴——那些”错误”的蓝调音阶,比任何理论都生动。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