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90%考生都栽在这3个真题陷阱里
去年帮一个音乐学院的学妹改作曲真题作业,发现她总在同样的地方扣分。后来我翻遍了近5年的真题试卷,发现这些错误简直像复制粘贴一样重复出现。最夸张的是,去年考场上有个考生直接把和声题写成”致敬周杰伦”,结果被阅卷老师画了个大大的问号…
第一个坑:把”创新”理解成”乱来”
很多考生看到”请用现代技法创作“就放飞自我,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像打翻的调色盘
去年上音真题里那道”用十二音技法改编民歌”,至少有30%的答卷把原旋律改得亲妈都不认识
其实考官想看的创新是有逻辑的突破,比如你可以试试在传统五声音阶里嵌入微分音
第二个坑:技术理论死记硬背
见过最离谱的答案是把斯波索宾和声学定义一字不差默写上去,但实际做题时连属七和弦都解决错
中央院2024年的真题就考过”解释平行五度在爵士乐中的特殊用法”,背教材的同学当场傻眼
平时多分析流行歌曲的和声进行,比如周杰伦《夜曲》里那些看似违规实则精妙的和声设计
第三个坑:忽略卷面音乐性
改卷老师说过最崩溃的话:”这些孩子写的音符像被门夹过的筷子”
去年星海音乐学院考卷要求”标注演奏法记号”,结果有人把整个乐谱涂成了大花脸
其实用铅笔轻轻画个渐强符号,比用红笔涂个爆炸箭头专业多了
真题里的隐藏加分项
有次去拜访作曲系教授,他桌上正好摊着批改到一半的考卷。我偷偷瞄到份得分很高的答卷,发现除了常规答题外,考生在谱面边缘用铅笔写了段创作思路。教授说这种”会思考的卷子”他们都会多给3-5分。
和声题可以这样玩
遇到”为旋律配和声”时,先花2分钟在草稿纸上画功能和圈
去年浙音真题的标准答案显示,考官更欣赏T-S-D-T的变体进行而非教科书式套路
试试把终止式里的属和弦换成降二代五,说不定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分析题要像侦探破案
看到”请分析以下作品片段”,千万别急着下笔
中国院2023年真题里肖斯塔科维奇的谱例,标准答案要求指出”故意违反三一律”的细节
有个取巧的办法:先找反常之处,比如突然出现的增四度或者诡异的节奏型
创作题记住这个公式
“动机发展+结构平衡+适度惊喜”是安全牌
去年武音考场上,有个考生用食堂阿姨打饭的节奏当动机,最后拿了当年最高分
实在没灵感时,把考题给的素材倒着写一遍,说不定能撞出有意思的变奏
中国音乐学院官网(nofollow) 每年都会公布优秀考卷范例, 考前至少看三套。记得有年有道复调题,标准答案里居然藏着《最炫民族风》的卡农式模仿,看完才明白什么叫”严肃音乐的幽默感”。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