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到底啥关系?
很多人以为作曲就是灵感迸发、随手写旋律,其实背后都藏着技术理论的支撑。去年帮一个音乐系学生改作品,他写了段特别好听的旋律,但和声进行完全不对,听起来特别别扭。这就是典型的”有灵感没技术”的情况。
作曲技术理论就像盖房子的施工图纸,告诉你: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秦文琛教授(nofollow)说过:”没有理论支撑的创作就像没有地图的旅行,可能走到死胡同。”但千万别误会,学理论不是为了限制创作,就像学语法不是为了限制说话自由。
为什么专业作曲都要学技术理论?
记得第一次看音乐学院作曲系的课程表吓一跳,光理论课就有: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分析、配器法…这么多门课。后来自己写歌时才明白,这些都是在解决实际问题:
和声学:避免写出”难听”的和弦
有个朋友自己写了首情歌,主歌用C-G-Am-F这种经典进行很顺耳,但到副歌突然插了个Bdim7和弦,听众都说”听着心里咯噔一下”。这就是没系统学和声学的后果——不知道哪些和弦连接会制造突兀感。
曲式分析:让作品有起承转合
很多网络神曲火不过一个月,就是因为全篇一个段落反复循环。像周杰伦的《夜曲》能成为经典,前奏-主歌-预副歌-副歌-桥段的精心设计功不可没。去年分析过这首歌,光主歌就有3个层次的情绪推进。
配器法:告别”MIDI味”
用电脑做音乐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所有乐器都堆在一起。有次帮人混音,发现他弦乐和钢琴完全在同一个音区打架。后来按配器原则调整后,马上有了专业录音棚的感觉——弦乐走中高频,钢琴侧重中低频,贝斯稳住最低频。
伯克利音乐学院(nofollow)的教材里特别强调:”理论是前人 的最佳实践方案”。就像玩游戏要懂规则才能玩得尽兴,创作也是同理。不过千万别变成理论控,我见过有人写歌先画和声功能圈,那也太教条了。
怎么平衡灵感与技术?
最好的状态是”理论长在手上”。像钢琴家弹琴不用想指法一样,创作时理论应该成为本能。分享几个实用方法:
有个学生让我印象深刻:她坚持用五声音阶写完整张专辑,结果反而做出特别有辨识度的风格。有时候限制才是创意的催化剂。现在很多音乐软件比如Logic Pro都有智能和弦提示功能,但这就像用自动美颜拍照——方便是方便,但容易千人一面。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