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帮表妹选专业时,她特别纠结要不要报音乐治疗。当时我陪她跑了3所学校的招生办,才发现这个专业远不止”会弹琴唱歌”那么简单。现在她大三了,经常跟我吐槽课程有多硬核,完全颠覆了最初的想象。
音乐基础课:钢琴、声乐、吉他这三样是标配,但要求比音乐表演专业更实用。表妹说她们钢琴课不追求弹肖邦,重点学即兴伴奏,要能随时根据患者情绪变换曲风。有次她给抑郁症患者弹《卡农》,弹到一半发现对方情绪低落,马上转成轻快的《菊次郎的夏天》,这个转换技巧练了整整一学期。
心理学课程:普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这三门是必修。最让我意外的是她们要学《神经音乐学》,研究音乐对大脑皮层的影响。表妹的课本里全是fMRI脑部扫描图,有次她指着图跟我说:”看到没?患者听莫扎特时,这块前额叶区域真的会亮起来。”
那些意想不到的硬核课程
实习时跟着表妹去过儿童康复中心,才发现她们学的《临床音乐治疗方法》有多实用。面对自闭症儿童,光会弹琴根本没用,得掌握”音乐同步技术”——就是跟着孩子的节奏敲鼓,等他习惯后再慢慢引导。有个5岁患儿三个月都不说话,表妹用《小星星》的节奏陪他敲杯子,突然有天孩子就跟着唱出来了。
医学基础知识:解剖学、病理学这些听着就头大吧?但她们真得学。有次表妹给中风患者做治疗,必须清楚知道损伤的是左脑还是右脑,因为左脑损伤要用节奏性强的音乐刺激语言区,右脑损伤则要用旋律性音乐。她考前熬夜背的脑区功能图,现在看患者病例时全用上了。
即兴创作训练:这个最反常识。你以为治疗师都按固定曲目来?其实80%时候要现场编歌。表妹的作业经常是”给化疗患者编首能缓解呕吐感的歌”,她试过把《茉莉花》改编成慢摇版,加入海浪声的白噪音,效果意外地好。现在她手机里存着200多段即兴录音,按焦虑等级分类命名。
记得有次去她们学校蹭课,正赶上《音乐治疗伦理》的案例分析。老师放了个真实录音:治疗师不小心在即兴演奏时带出了自己失恋的情绪,导致患者情绪崩溃。全班讨论到晚上九点,最后得出个 ——这行最难的从来不是技术,是如何在音乐里藏好自己的喜怒哀乐。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