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音乐治疗专业学生弹起这首曲子
那天在琴房里发生的事,到现在还被我们系当段子讲。大三的小林刚弹完德彪西的《月光》,导师突然拍着钢琴盖喊停:”停!你这哪是治疗?这是要送走病人吧?”整个教室瞬间笑炸——原来她把这首本该舒缓的曲子弹出了恐怖片配乐的效果。
音乐治疗专业的学生都得过这关:把同一首曲子弹出截然不同的情绪。我们上课经常玩”音乐变脸”练习,比如:
钢琴背后的科学门道
你以为音乐治疗就是随便弹弹琴?我们专业课表能吓退一堆艺考生:除了钢琴、声乐这些基本功,还得啃《神经音乐治疗学》《临床音乐心理学》,连解剖课都要上。记得第一次去医院实习,带教老师指着CT片说:”看到这个脑区没?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听到特定频率的竖琴声,这里的血流量会增加15%-20%。”
最烧脑的是设计治疗方案。不同病症对应着完全不同的音乐处方:
精神康复方向
要用到”ISO原则”,简单说就是先匹配患者当前情绪的音乐(比如焦虑时听快节奏),再逐步过渡到目标情绪的音乐。有次给躁狂症患者做干预,从《克罗地亚狂想曲》慢慢切到《春江花月夜》,监测仪上的心率曲线就像坐过山车一样降下来。
儿童发育障碍方向
得掌握Nordoff-Robbins创造性音乐疗法。有个5岁语言发育迟缓的小朋友,通过敲打不同音高的鼓点,三个月后终于说出了完整句子——他妈妈哭得比《梁祝》还凄美。
(参考资料: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官网{rel=”nofollow”})
现在知道为什么导师对小林的《月光》反应那么大了吧?音乐治疗师手下飘出的每个音符,本质上都是精准投放的”声波药物”。去年毕业的师姐在安定医院工作,她那边更夸张:给精神分裂患者用的音乐连转调角度都要计算,说是”大三度转调能降低妄想频率”,搞得我们现在听流行歌都会下意识分析和弦走向。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