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考生不知道的备考秘籍
去年陪表弟备考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时,发现很多考生都在死磕乐理题,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三件事:曲目库积累、音乐史脉络梳理和即兴视唱技巧。当时帮他调整了备考策略,最后专业成绩直接冲进了前10%。这里面的门道,其实就藏在招生简章的字里行间。
那些招生办不会明说的加分项
中国音乐学院官网上公布的考试要求只有薄薄两页纸,但去年参与评卷的李教授在学术研讨会上透露,他们真正看重的其实是这两个维度:
音乐分析能力比演奏技巧更重要
考场上经常遇到能完美演奏肖邦练习曲却说不清调性转换逻辑的考生。评委组更看重你能不能用专业术语解释《二泉映月》里”变宫为角”手法的情感表达,而不是单纯炫技。 备考时每练一首曲子都做”3问”笔记:
田野调查经历是隐形王牌
音乐学专业近年特别关注非遗音乐传承,有考生带着自己采录的侗族大歌原始录音去面试,虽然录音质量一般,但现场还原了采风时学到的特殊唱腔,直接拿到附加分。如果你去过西安鼓乐社或泉州南音阁,哪怕只是短期体验,一定要在作品集里用视频+文字记录整个过程。
备考期间最好每周去国家大剧院听一次现场,散场时留意那些边听边记笔记的观众——说不定就是 的考官。有次表弟在音乐会休息区,正好听到几位老师在讨论台上演奏家的踏板用法,这个细节后来成了他面试时的精彩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