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招生信息港 专业库 我研究了3年民族音乐学,终于搞懂它是什么

我研究了3年民族音乐学,终于搞懂它是什么

专业库 2025年07月20日
8,422 浏览
我研究了3年民族音乐学,终于搞懂它是什么

民族音乐学到底是什么?

第一次听说”民族音乐学“这个词是在大学选修课上,当时老师放了一段蒙古族呼麦,我整个人都懵了——一个人怎么能同时发出两个声部?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范畴之一。简单来说,它就是研究世界各地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学科,但实际内涵比这丰富得多。

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这个词由”ethno”(民族)和”musicology”(音乐学)组成。它不像传统音乐学那样主要研究西方古典音乐,而是把目光投向全球各地的民间音乐。记得有次去云南采风,当地纳西族老人用口弦演奏时,那种用呼吸控制音高的技巧完全颠覆了我对音乐的认知。这正是民族音乐学最迷人的地方——你会发现原来音乐可以有这么多可能性。

这门学科主要研究三个方向:

  • 音乐在不同文化中的社会功能(比如祭祀、劳动、庆典等场合的音乐)
  • 音乐与特定族群文化认同的关系
  • 音乐传统的传承与变迁过程
  • 我为什么花了3年才搞懂它?

    刚开始接触时,我以为就是收集些民歌录音那么简单。直到跟着导师做田野调查才明白,要真正理解一种民族音乐,必须深入当地生活。去年在黔东南记录侗族大歌时,我们住在寨子里整整一个月,白天跟村民下田,晚上参加他们的歌堂活动。这才发现,那些复杂的多声部合唱,其实源于他们梯田劳作的呼应传统。

    民族音乐学研究有几个关键方法:

  • 田野调查:不是旅游式采风,而是要长期居住观察。记得有位前辈为了研究新疆木卡姆,在喀什住了两年。
  • 参与观察:最好能学习演奏。我学哈萨克族冬不拉时,才发现他们的定弦方式蕴含着游牧民族的空间观念。
  • 跨文化比较:比如对比蒙古族长调和爱尔兰民谣的装饰音运用,能看出草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差异。
  • 最难的是要摆脱”专业耳朵”的偏见。有次记录苗族飞歌,我总想纠正他们”不准”的音高,后来才明白那正是他们语言的音乐化表达。就像史密森尼民俗录音中心(nofollow)的专家说的:”我们要记录的是文化本真的声音,不是学院派的标准音。”

    这门学问到底有什么用?

    可能你会问:研究这些”土掉渣”的音乐有什么意义?去年帮非遗中心做项目时,我们找到一位80多岁的满族萨满,录下了濒临失传的神鼓节奏。老人说:”这些声音没了,我们的根就断了。”这让我突然理解到,民族音乐学其实是在抢救人类的声音DNA。

    现代音乐创作也在从中汲取营养。像谭盾的《水乐》《纸乐》,灵感都来自民间音乐传统。就连流行音乐也在借鉴,比如某档音乐综艺里,改编自侗族大歌的歌曲直接冲上热搜。最近看到国际传统音乐学会(nofollow)的报告显示,全球流媒体平台世界音乐类目的年增长率超过30%。

    最让我意外的是医疗领域的应用。有次参观某医院音乐治疗科,他们用蒙古族呼麦帮助呼吸障碍患者训练膈肌,用壮族天琴音乐辅助抑郁症治疗。原来那些古老的发声方法里,藏着这么多现代科学还没完全破解的智慧。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09:00-18:00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客服电话

    0571-86795773

    客服邮箱 cy@hzyiyamusic.com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