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音乐学到底是什么?
第一次听说”民族音乐学“这个词是在大学选修课上,当时老师放了一段蒙古族呼麦,我整个人都懵了——一个人怎么能同时发出两个声部?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范畴之一。简单来说,它就是研究世界各地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学科,但实际内涵比这丰富得多。
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这个词由”ethno”(民族)和”musicology”(音乐学)组成。它不像传统音乐学那样主要研究西方古典音乐,而是把目光投向全球各地的民间音乐。记得有次去云南采风,当地纳西族老人用口弦演奏时,那种用呼吸控制音高的技巧完全颠覆了我对音乐的认知。这正是民族音乐学最迷人的地方——你会发现原来音乐可以有这么多可能性。
这门学科主要研究三个方向:
我为什么花了3年才搞懂它?
刚开始接触时,我以为就是收集些民歌录音那么简单。直到跟着导师做田野调查才明白,要真正理解一种民族音乐,必须深入当地生活。去年在黔东南记录侗族大歌时,我们住在寨子里整整一个月,白天跟村民下田,晚上参加他们的歌堂活动。这才发现,那些复杂的多声部合唱,其实源于他们梯田劳作的呼应传统。
民族音乐学研究有几个关键方法:
最难的是要摆脱”专业耳朵”的偏见。有次记录苗族飞歌,我总想纠正他们”不准”的音高,后来才明白那正是他们语言的音乐化表达。就像史密森尼民俗录音中心(nofollow)的专家说的:”我们要记录的是文化本真的声音,不是学院派的标准音。”
这门学问到底有什么用?
可能你会问:研究这些”土掉渣”的音乐有什么意义?去年帮非遗中心做项目时,我们找到一位80多岁的满族萨满,录下了濒临失传的神鼓节奏。老人说:”这些声音没了,我们的根就断了。”这让我突然理解到,民族音乐学其实是在抢救人类的声音DNA。
现代音乐创作也在从中汲取营养。像谭盾的《水乐》《纸乐》,灵感都来自民间音乐传统。就连流行音乐也在借鉴,比如某档音乐综艺里,改编自侗族大歌的歌曲直接冲上热搜。最近看到国际传统音乐学会(nofollow)的报告显示,全球流媒体平台上世界音乐类目的年增长率超过30%。
最让我意外的是医疗领域的应用。有次参观某医院音乐治疗科,他们用蒙古族呼麦帮助呼吸障碍患者训练膈肌,用壮族天琴音乐辅助抑郁症治疗。原来那些古老的发声方法里,藏着这么多现代科学还没完全破解的智慧。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