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录音艺术到底是什么?
去年帮一个音乐人朋友做专辑,他问我”你觉得录音棚里那些调音师到底在忙活啥?不就是按个录音键吗?”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很多人对录音艺术的理解还停留在”按按钮”的阶段。其实录音艺术就像做菜,同样的食材(声音),不同的厨师(录音师)做出来的味道天差地别。
录音艺术的核心是三个维度:
最让我震撼的是给交响乐录音的经历。你以为就是把麦克风对着乐团?实际上要用到”Decca Tree”阵列(一种经典的三点式麦克风摆放技术),就像用三只耳朵同时听不同声部。指挥后来听到录音说:”这比我在指挥台上听到的还清晰”。
我搞懂的5个关键点
刚开始玩录音时,我也迷信”万元麦克风”。直到有次用300块的SM57录电吉他,制作人说”这比上次那个纽曼有劲多了”。后来明白了个道理:就像炒菜用铁锅还是砂锅要看菜式,录人声用大振膜电容麦,录架子鼓反而要用动圈麦抗噪。
去年租了个看起来很专业的棚,结果录出来的鼓声像在敲铁桶。老师傅来了就说:”你这房间没做声学处理啊”。后来花2000块买了些吸音棉,效果比换5万的麦克风还明显。现在我的工作室墙角都堆着低频陷阱(nofollow),看起来像棉被仓库但声音干净多了。
帮说唱歌手做专辑时,他有个习惯性喷麦的毛病。我用iZotope RX把爆破音修得干干净净,结果制作人听完说:”太假了,hip-hop就要带点粗粝感”。现在我会故意保留10-15%的”不完美”,就像米其林厨师摆盘要留点酱汁痕迹。
有次把主唱声相(左右声道平衡)调到完全居中,听起来反而很平面。后来学会了个骚操作:把人声稍微偏右5%,再把和声偏左10%,立马就有”被歌声包围”的感觉。这就像画家用阴影制造立体感,我们是用声场骗耳朵。
见过太多人把烂录音扔给母带工程师说”你帮我修好点”。其实母带就像照片最后调色,能把90分的作品提到95分,但60分的怎么调都是美图秀秀。现在我录完会先问自己:”这个干声发朋友圈会被骂吗?”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