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带学生参加音乐剧比赛时,有个考生跳完现代舞就被评委喊停:”音乐剧演员不是舞蹈演员,你的踢踏舞基础呢?”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很多考生根本不知道音乐剧专业要学什么舞种。其实音乐剧舞蹈就像”汉堡包”——爵士舞是面包,踢踏舞是肉饼,芭蕾则是必不可少的生菜。
爵士舞(Jazz Dance):音乐剧的”通用语言”。从《芝加哥》到《汉密尔顿》,90%的群舞片段都在用爵士舞。去年我们排《猫》的时候,演员们每天要练2小时爵士基本功,特别是那种带点慵懒感的隔离动作(Isolation)。记住音乐剧爵士和普通爵士的区别:动作要配合台词节奏,比如唱到”memory”时突然的定格。
踢踏舞(Tap Dance):音乐剧的”隐形简历”。《42街》《雨中曲》这些经典剧目里,踢踏舞就像演员的第二副嗓子。有个学生考北舞音乐剧系时,考官直接让他即兴用踢踏舞表现”下雨天等公交”的情绪。 从最基础的shuffle ball change练起,重点要听脚步和地板的共鸣声。
芭蕾(Ballet):很多人觉得芭蕾和音乐剧没关系,直到看到《歌剧魅影》里那些飘逸的托举动作。上戏音乐剧系的课程表显示,学生每周要上3节芭蕾基训课。不是为了让你转32个挥鞭转,而是要练出那种”提线木偶”般的肢体控制力。去年有个学生面试时,评委特意让她做了个简单的arabesque(燕式平衡),就是在测试这个。
这些舞种要怎么搭配着练
见过太多学生把时间分配错了——有人整天泡在芭蕾教室,结果面试时跳《发胶明星梦》完全找不到funk的感觉。根据美国音乐剧舞蹈协会的 理想的训练比例应该是:
日常训练:每周4天爵士(含音乐剧风格编舞)+2天踢踏+2天芭蕾。剩下1天留给现代舞或街舞拓展,像《汉密尔顿》里就融入了大量hiphop元素。
考前突击:重点练”音乐剧芭蕾”。这不是正经芭蕾课,而是把芭蕾动作改编成剧情片段。比如用芭蕾的pas de bourrée(小碎步)表现《悲惨世界》里芳汀的慌乱,去年中戏三试就考了这个。
冷门加分项:国标舞里的探戈。《艾薇塔》里”阿根廷别为我哭泣”那段,演员要是不会探戈的切分节奏,跳起来就像广播体操。 每周抽半小时练基本站姿,比死磕高难度动作实用得多。
有个真实案例:去年考上伯克利音乐剧专业的学生,面试时被要求用三种舞蹈表现“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情绪——踢踏舞表现拆信封的紧张,爵士舞表现欢呼,最后用芭蕾的attitude(鹤立姿势)定格。这种综合能力才是考官最看重的。
常见误区与破解方法
总听到学生抱怨:”老师我软开度不好是不是没戏了?”其实音乐剧舞蹈更看重表现力。带过最成功的案例是个170斤的男生,他靠精准的节奏感和夸张的面部表情,拿下了《发胶》主角的offer。几个关键认知要纠正:
误区一:必须从小学舞。音乐剧舞蹈更看重”戏剧性动作”,去年上戏录取的素人考生里,有三分之一是高中才接触舞蹈的。重点练好”行走-奔跑-跌倒”这些基础动作的戏剧表现力。
误区二:技巧越难越好。看过太多考生在考场炫空翻,结果《西区故事》的简单拉丁舞步都踩不准拍子。 把《音乐剧舞蹈大全》里标注”高频考点”的20个基础动作练到肌肉记忆。
误区三:忽视音乐理论。好的音乐剧舞者要能听出和弦变化来调整动作力度,比如《吉屋出租》里”Seasons of Love”那段,舞蹈发力点完全跟着和声走。每天练舞前最好先做15分钟视唱练耳。
有个特别实用的训练方法:找经典音乐剧片段,把声音关掉自己编舞,再对比原版。去年用这个方法训练的学生,有7个考进了国内前三的音乐剧系。最近在排《致埃文汉森》时发现,现在院校越来越看重用舞蹈讲故事的能力,单纯技术流的考生反而容易吃亏。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