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陪朋友准备作曲系考试,考官突然问了个”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用了哪些复调手法”,直接把考生问懵了。这种冷不丁冒出来的冷门知识点,往往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作曲考试最要命的不是写不好旋律,而是栽在这些理论细节上。
和声题:给你四个小节旋律让你配和声,考官就爱盯着平行五八度抓错。有次模拟考我连续三次在终止式里犯同样错误,后来专门做了个错题本记录这些坑。
曲式分析:去年真题让分析莫扎特K.545第一乐章,结果三分之一考生没发现发展部里藏着个倒影模仿。这种题光听旋律没用,得边听边画结构图。
乐器法:问”中提琴在什么音区演奏效果最佳”这种题,没摸过真乐器的人很容易答错。有学长说他靠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乐器指南才过关。
考前三个月我每天雷打不动做两件事:早上练耳听写,晚上刷历年真题。后来发现最有效的突击方法是把常见考点做成记忆卡片:
20世纪技法:序列音乐、偶然音乐这些概念特别容易混。我把它编成顺口溜:”勋伯格十二音,凯奇玩硬币声,利盖蒂微复调,音块潘德列茨基”
中国民族调式:光知道五声音阶不够,考官会追问潮州音乐的”重三六”怎么转调。后来我在B站找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公开课,把各地民歌特点都整理成表格。
配器陷阱题:像”为什么长笛不适合持续低音”这种题,光背书会漏掉关键点。后来我直接去交响乐团排练厅蹲点,观察每种乐器的实际演奏效果。
改卷老师说过,他们最欣赏能结合听觉分析的答案。有次考复调写作,我特意在答题卡边上画了条旋律曲线,标注”这里采用密接和应是为了增强动力性”,结果这门课拿了最高分。现在想想,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小细节让考官觉得我不光会背书,还真的懂音乐。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