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90%的人学作曲都卡在理论这一关
第一次打开和声学教材的时候,我盯着那些罗马数字和弦标记看了半小时,感觉像在读天书。后来在音乐学院蹭课才知道,我们班32个人里,有28个都在学完属七和弦转位后就放弃了。作曲理论难就难在它像套俄罗斯套娃——你以为搞懂音程就完事了,结果后面还等着调式、和声、复调、曲式一大串。
最要命的是这些知识环环相扣:
去年帮一个网红歌手改歌时就遇到这种情况。他写了段特别抓耳的副歌,但主歌部分怎么改都像在念经。后来发现是他完全没考虑乐句的起承转合,所有句子都卡在强拍开始——这就好比写作文每段都用”然后”开头。
从乐理小白到能写完整作品的实战路径
别急着买《勋伯格和声学》
很多初学者都栽在这本”作曲界九阴真经”上。我 先从伯克利现代音乐教程(nofollow)这类实战教材入手,它们会把理论拆解成具体的写作技巧。比如教你怎么用I-IV-V和弦写流行歌,而不是一上来就讲重属增六和弦的解决。
耳朵比眼睛重要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有个变态训练:每天听写10条不同风格的旋律。刚开始我连C大调和a小调都分不清,但坚持三个月后,突然就能听出爵士乐里的alt和弦了。现在手机里还存着当时录的练习音频,对比特别明显。
最有效的笨办法
我的作曲老师教过一个土方法:找50首你喜欢的歌,把它们的:
全部记在本子上。坚持分析完20首就会发现,好作品的结构规律其实就那几种。去年有个学生用这个方法,三个月就写出了被唱片公司收购的作品。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