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音痴到能写完整旋律的3个月
去年报名作曲理论课前,我写的旋律总被朋友吐槽”像跑调的儿歌“。最惨的一次,给暗恋的女生写了首生日歌,她听完委婉地说”很有…创意”。现在回头看当时的作品,确实连基本的和声进行都是乱的。
作曲课第一节就颠覆了我的认知。老师直接放了段周杰伦的《晴天》前奏:”听出这里用了什么和弦吗?”全班鸦雀无声。原来流行歌里藏着这么多门道——主歌用I-V-vi-IV走向营造记忆点,副歌突然转调制造冲击感,这些套路在伯克利音乐学院公开课{:rel=”nofollow”}里都有详细解析。
最实用的三个突破点:
那些踩坑换来的血泪经验
第二个月进入实战阶段,交作业时被老师用红笔圈出”平行五度”错误时还一脸懵。后来才懂这是古典作曲的大忌,会让声部失去独立性。现在养成了用和弦进行检测工具{:rel=”nofollow”}先自查的习惯。
最痛苦的还是调式分析。有次把多利亚调式和小调搞混,写出来的”中国风”曲子被同学笑称”西域风情”。老师教了个笨办法:把《卷珠帘》和《青花瓷》的旋律音逐个写在钢琴卷帘上对比,立刻看出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的区别。
这些工具拯救了我的效率:
有次在咖啡厅即兴弹刚学的II-V-I进行,隔壁桌客人突然过来问是不是专业学音乐的。那一刻突然理解老师说的:”理论不是束缚,是给你更多选择的可能性。”现在听到超市背景音乐都会不自觉分析它的和弦套路,这病估计是治不好了。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