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曲技术理论分析到底是什么?
刚开始学作曲那会儿,每次看到”技术理论分析”这个词就头大。直到去年帮音乐学院的学妹改毕业作品,反复折腾了三个月才突然开窍——原来就是把一首曲子像拆乐高一样,看清楚每个零件是怎么拼在一起的。
最基础的分析要从这几个维度入手:
去年分析坂本龙一的《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时发现,老爷子左手持续的低音属七和弦制造悬疑感,右手旋律却温柔得要命,这种矛盾冲突就是高级写法。
实操中容易踩的坑
第一次分析肖邦夜曲闹过笑话,光盯着谱面标注的装饰音,完全没注意到他藏在低音部的半音阶进行。后来教授说:”技术分析不是数豆子,要听出和声色彩的变化轨迹。”
常见的分析误区:
有个取巧的方法:用Audacity{rel=”nofollow”}这类软件把歌曲速度放慢50%,突然就能听清各个声部怎么交织的。有次帮摇滚乐队改编歌曲,这么一听才发现他们的riff居然藏着布鲁斯音阶。
分析工具进化史:
最近在分析游戏原神《璃月》配乐,发现陈致逸老师把五声音阶和西方管弦乐糅合得特别自然,这种文化融合的技术处理,比纯理论教科书上的案例生动多了。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