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艺术学院作曲系到底在教什么?
上周去听了场音乐会,全是吉林艺术学院作曲系学生的原创作品。说实话,听完第一反应是:现在音乐学院的孩子们都这么厉害了吗?有个用琵琶搭配电子音效的作品,直接把台下几位老教授听激动了。
说到作曲系的教学,他们特别注重这三个方面:
他们的张教授跟我说:”现在招进来的孩子,很多是抱着做游戏配乐或影视音乐的梦想来的,但我们要先让他们明白,没有扎实的传统功底,那些酷炫的电子音色就是无源之水。”
为什么他们的作品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听过他们年度作品汇演的人应该都有同感——这些作品既有学院派的严谨,又带着Z世代特有的鲜活。仔细琢磨发现,他们的教学确实有独到之处:
不设限的创作环境
琴房经常能看到这种场景:民乐专业和电子音乐专业的学生凑在一起捣鼓新音色。学校专门设立了”跨界创作实验室”,系主任王老师说:”我们鼓励学生把朝鲜族民歌采样进电子舞曲,或者用交响乐思维写动漫配乐。”
去年有组学生把二人转的唢呐旋律解构成电子音乐动机,还在北京现代音乐节拿了奖。这种”土洋结合”的玩法,现在成了他们的特色标签。
从作业到演出的完整闭环
和其他院校不同,这里学生的习作不是交完作业就结束。学校每学期组织4-5场新作品音乐会,还会邀请职业乐团来演奏学生作品。记得有次长春交响乐团来演学生写的管弦乐,作曲家本人就坐在台下记笔记,这种实战体验比什么理论课都管用。
行业大咖直接带项目
腾讯音乐、完美世界这些企业常来学校开工作坊,学生大三就能接触真实的商业项目。我认识个学姐,毕业前就参与了某爆款手游的配乐,她说企业导师最看重的不是技术多炫,而是”能不能用音乐讲好故事”。
他们的实训室永远最热闹,经常凌晨两三点还有人在调试作品。有次路过听到个学生在跟导师争论:”我觉得这段应该加失真吉他!”导师回他:”可以啊,但你先说说为什么要破坏现有的和声张力?”这种较真劲儿,可能就是他们作品总能让人记住的原因。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