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年从乐理小白到原创音乐人:青岛大学作曲专业体验
记得刚入学时连五线谱都认不全,现在回头看这3年的学习轨迹,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专业真的能让你从零开始蜕变成音乐创作者。第一年主要打基础,和声学、曲式分析这些课程把音乐拆解得明明白白。特别要提的是王教授的《复调写作》课,他总说”好的对位就像对话,声部之间要有来有往”,这种形象教学让我很快开窍。
第二年最烧脑的是配器法,要记住各种乐器的音域和表现力。有次交作业把大提琴写成小提琴音高,被老师用红色马克笔圈出来批注”这音高提琴手会罢工的”,全班哄堂大笑。但正是这些细节训练,让我去年给学校话剧社配乐时能准确写出每个声部的谱子。
现在用的最多的技能是音乐制作软件操作,学校录音棚的Pro Tools设备随便用。上学期用Logic Pro做的电子风毕业作品,居然被本地音乐节选中播放。同学打趣说:”你这算正式出道了啊”,其实我知道,没有系统化的作曲技术训练,根本玩不转这些专业软件。
放弃985选择青岛大学作曲系,4年收获远超想象
当年高考分数够上好几所985,最后选青大作曲系时亲戚都说”学音乐没出路”。现在快毕业了,想说说真实体验:这里的资源比想象中硬核得多。琴房24小时开放不说,每年都有国际作曲家工作坊{rel=”nofollow”},去年波兰大师来授课,直接带着我们改作品。
最值的是实践机会多到接不过来。大二开始就能参与影视配乐项目,我跟着学长给青岛电视台纪录片配乐,第一次看到自己写的旋律在电视上播放,那种成就感难以形容。系里还经常组织新作品音乐会,我的弦乐四重奏处女作就是在学校音乐厅首演的,虽然紧张得手心冒汗,但听到观众掌声时觉得所有熬夜都值了。
现在回头看,这4年最大的财富是建立了完整的音乐思维。就像赵老师常说的:”技术可以练,审美要从小培养。”我们每周的经典作品分析课,从巴赫听到谭盾,这种耳濡目染的训练,比单纯学理论有用得多。最近在准备考研,发现青大的专业训练让我在作品分析科目上优势明显,那些复杂的调性布局一眼就能看穿套路。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