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民族大学作曲专业到底在学什么?
每次看到”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这个专业名称,很多学生第一反应都是”这是写流行歌的专业吗?”。去年陪表弟去北方民族大学艺考报名时,招生办的老师特别强调:”我们培养的是能驾驭民族音乐现代化的复合型人才,不是简单的写歌机器。”
这个专业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民族”二字。大一刚开学就会接触到花儿、长调、木卡姆这些传统音乐形式,学校音乐厅里常年摆着马头琴、热瓦普这些民族乐器。记得有次去蹭课,老师正在用五线谱记录回族宴席曲的旋律,他说:”现在很多民间音乐面临失传,我们得先学会’听得懂’这些声音,才能谈创新。”
课程设置比想象中硬核得多:
计算机音乐实验室里那些设备看着就让人手痒。去年毕业的学长用MAX/MSP编程做了个交互装置,把蒙古族呼麦和电子音效混搭,直接拿下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系主任常说:”别觉得学传统音乐就土,我们机房里的设备比很多流行音乐学院还先进。”
传统和现代在这里怎么碰撞?
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音乐拆解”课。老师会让学生用频谱分析软件研究《二泉映月》,把阿炳的揉弦技法量化成具体参数,再用这些数据创作新作品。上学期有个学姐把陕北信天游和Techno电子乐结合,在银川现代艺术节演出时观众全程跟着节奏晃。
实践机会多到离谱:
就业方向比想象中多元。除了常规的剧团、学校,很多人去了游戏公司做音效设计——毕竟现在国风游戏这么火,既懂民族音乐又掌握现代作曲技术的人才特别吃香。有个2020届的学长在网易雷火,专门负责武侠游戏的战斗音乐,他说:”当年学的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节奏型,现在做BOSS战音乐全用上了。”
琴房走廊永远飘着各种风格的旋律,可能这间在弹肖邦练习曲,隔壁就在调试电子合成器,拐角还有人在练呼麦。这种混搭感正是这个专业最迷人的地方——用系里老教授的话说:”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带着民族音乐基因走向 的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