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民大作曲系的”神仙作业”是怎么炼成的
上周去中央民族大学找朋友蹭课,正好赶上他们作曲系期中作业汇报。有个学生交的民乐改编作品,直接把老师听激动了站起来鼓掌。说实话,我在音乐厅听过不少专业演出,但这次课堂作业的完成度真的惊到我了。
后来跟作曲系的张教授聊才知道,他们这套教学体系特别有意思:
朋友给我看了他们的课程表,传统和声学、复调这些基础课只占30%,剩下全是《少数民族音乐基因分析》《当代作曲技术中的传统语汇》这种跨界课程。上学期他们班还集体去云南,跟着纳西族老艺人学东巴经唱腔,回来要用微分音记谱法重新编配。
从课堂到金曲的”民大配方”
那个被老师起立鼓掌的作品,后来才知道改编自羌族多声部民歌《卡斯达温》。作者把原曲的祭祀吟唱采样后,用Max/MSP做了实时声音粒子化处理,现场演奏时还会根据笙的音高自动生成电子声景。这种玩法在实验音乐圈都不多见,居然出自大四学生之手。
民大作曲系有个不成文的传统:每年毕设作品必须包含三个硬指标:
他们系主任有句话特别实在:”我们不要学生做博物馆式的传承,而是要培养能带着非遗基因闯入格莱美、奥斯卡的狠角色。”去年毕业的师姐给游戏《黑神话:悟空》做的配乐里,那段爆火的电子版侗族大歌就是在校期间的作业改编的。
现在明白为什么业内都说”民大作曲系出怪才”了。他们琴房楼里常能听到马头琴接效果器、冬不拉玩即兴爵士的动静,图书馆的频谱分析软件和民歌档案库是24小时开放的。有次凌晨两点路过,看见几个学生围着电脑争论哈萨克族民歌的律制问题,桌上还摊着刚刚写完的管弦乐总谱。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