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治疗专业到底有多冷门?
去年帮一个学妹改简历,看到”音乐治疗“这个专业时我愣了一下。说实话,在这之前我只在美剧里见过穿白大褂弹吉他的治疗师。后来查了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的数据,全国开设这个专业的本科院校不到20所,每年毕业生加起来可能就三四百人。
但冷门不代表没价值。我表姐在深圳某三甲医院康复科工作,她说现在音乐治疗师的月薪能开到1.5-2万,比很多临床医生都高。主要是这行太缺人了,她们科室去年招人,简历收上来清一色都是心理学专业的,懂乐理又能做治疗的几乎找不到。
为什么这么缺人还不火?
去年参加行业论坛时,有个从业10年的前辈说破了个真相:”家长宁愿孩子去学计算机挂科,也不愿赌这个听都没听过的专业。”确实,我查了某高考志愿填报平台的搜索数据,”音乐治疗”的日均搜索量还不到”人工智能“的1/50。
但现实需求在爆发式增长。北京安定医院音乐治疗室(nofollow)的预约已经排到三个月后,主要服务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他们主任在采访里说,现在最头疼的不是没患者,是根本留不住治疗师——稍微有点经验的都被私立机构挖走了。
考证难是个大坎:
我认识个学姐考了三次才过,第二次挂在了”用音乐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案例分析上。她说最难的不是技术,是要在20分钟内即兴创作出适合患者的旋律,同时记录生理指标变化。
设备投入比想象中高:
这也是很多小机构玩不转的原因。成都某康复医院的治疗师跟我说,他们光一套脑电波同步音乐系统就花了80多万,普通琴行转型的根本负担不起。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