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问题真的很有意思,每次跟朋友聊起来都会引发争论。有人说它是艺术类,有人坚持是理工科,还有人觉得应该归到传媒学科。其实录音艺术是个典型的交叉学科,就像个”混血儿”,同时具备艺术和技术双重属性。
我有个学录音的朋友就经常吐槽,他们既要学音乐鉴赏、声音美学这些艺术课程,又要整天泡在录音棚里捣鼓各种设备。最夸张的是期末考试周,上午还在写音乐分析论文,下午就要去实验室调试音频设备。这种”分裂”的学习体验,恰恰说明了录音艺术的独特定位。
艺术还是技术?其实它都要
从艺术属性来看,录音艺术的核心是”声音美学“。这可不是简单的按个录音键就完事了,就像摄影师要懂构图一样,录音师需要掌握:
去年帮一个独立电影做声音设计时,我们就花了整整三天时间,就为了找到最合适的脚步声质感。主角失落时的脚步声要更沉更拖沓,这个细节对塑造角色心理特别重要。
技术层面就更硬核了,要学的包括: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国内高校的录音专业,有的设在音乐学院,有的在传媒学院,还有的归在理工科院系。比如中国传媒大学的录音艺术专业就放在戏剧影视学院,而北京邮电大学的类似专业则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这种差异正好反映了不同学校对录音艺术的理解侧重点不同。
行业现状:复合型人才最吃香
现在业内最缺的就是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录音师。纯艺术背景的往往调不明白设备参数,纯工科出身的又容易把声音做得太”机械”。我认识的一个资深录音师说过:”好的录音师应该左手能画出声音的情绪曲线,右手能算出房间的混响时间。”
看看招聘网站就知道,影视公司招录音师时通常要求:
这种复合要求直接把纯艺术生和纯工科生都难住了。所以如果你正在考虑学录音艺术,我的 是:不要纠结它属于哪个学科,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跨界能力。平时可以多去专业音频论坛{rel=”nofollow”}逛逛,那里有很多一线从业者的经验分享。
说到实践,有个小技巧可以试试:找段你喜欢的电影对白,尝试用不同的麦克风录制,比较它们的音色差异。你会发现价值上万的纽曼U87和几百块的罗德NT1录出来的声音质感天差地别,这个体验比上十节理论课都管用。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