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音乐学专业最怕什么?就是练了半天还是觉得没入门。去年我带的几个学生,有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小张每天练琴4小时,但期末考试还是垫底。后来我们调整了学习方法,3个月后他的专业排名直接冲到了前10%。音乐学专业要学好,真不是靠死磕就能行的。
耳朵比手指更重要: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说过,音乐是听觉艺术。很多学生一上来就狂练技巧,结果弹得飞快但毫无音乐性。 每天先做20分钟”盲听训练”:闭眼听经典曲目,试着分辨和弦走向、乐器音色。我让学生用这个方法后,他们的视唱练耳成绩平均提高了15分。
建立自己的音乐档案:别光盯着教材。我们系有个学霸,手机里存着3000多首不同风格的音频,每首都标注了调式、曲式和特色乐器。现在网易云音乐有个”音乐学专业必听1000首”歌单(nofollow),可以直接拿来当素材库。
教授们不会明说的训练技巧
音乐学院的老师经常说”多练”,但具体怎么练从来不讲清楚。我当年跟德国留学回来的李教授学到个狠招:把练习分成”3+1″模块。
技巧训练的黄金分割
30%时间练基本功:不是简单地弹音阶。比如练钢琴的,可以把哈农练习曲用不同调式弹,同时嘴里唱着另一个声部。我们系有个女生这样练了半年,直接拿了全国钢琴比赛业余组冠军。
60%时间解决具体问题:录下自己演奏的片段,用Audacity这类软件放慢到0.5倍速,一个音一个音找问题。去年有学生发现自己的颤音总是比标准音高低了20音分,调整后专业老师都说”突然开窍了”。
10%时间瞎玩:这个最重要!爵士专业的王教授经常让学生用《小星星》即兴改编成布鲁斯、雷鬼等不同风格。看似在玩,实际上在培养音乐创造力。
文献研究的野路子
写音乐学论文千万别只知网查资料。我导师当年教我去扒图书馆的老唱片说明书,那些上世纪50年代的演奏注释,现在知网上根本找不到。有个学弟靠这个方法发现的史料,直接发了两篇核心期刊。
记得定期去音乐厅后台蹲点。很多演奏家在演出前后会和乐迷交流,这些一手经验比教材生动多了。上个月有学生偶然听到小提琴家吕思清说”揉弦时要想象手心握着只小鸟”,这个比喻让她的揉弦技术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