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剧唱法到底有什么特别?
很多人第一次看音乐剧都会惊讶:演员们怎么能在又唱又跳的情况下保持声音这么稳?其实这全靠音乐剧特有的三种唱法在支撑。去年带学生排《歌剧魅影》选段时,有个学美声的孩子死活唱不出音乐剧的味道,直到我们调整了发声位置才恍然大悟。
为什么流行歌手唱不了音乐剧?
看过《声入人心》的应该记得,不少流行歌手翻车就翻在不懂音乐剧唱法的特殊性。去年帮音乐剧选角时遇到个案例:有个抖音网红翻唱《Memory》点击量超高,但现场试唱时完全撑不住8场连演——音乐剧唱法本质上是为剧场服务的生存技能。
耐力训练是基本功
音乐剧演员每周要演6-8场,每场2-3小时。我带的专业学生每天要练”渐强渐弱”长音,从ppp(极弱)到fff(极强)来回切换,这是为了保护声带又能应对大剧场声压需求。普通歌手用麦克风唱歌时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些。
动态调整能力
好的音乐剧演员会根据剧场大小自动调整发声方式。在伦敦西区看过《狮子王》的朋友可能注意到,演员在2000座的大剧场和500座的小剧场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共鸣位置。这种能力需要至少3-5年的系统训练,参考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的课程设置就能发现,他们前两年都在打磨这个基本功。
台词与歌唱的无缝切换
音乐剧《致埃文汉森》里有大量半说半唱的段落,演员要在0.5秒内从说话状态切换到歌唱状态。我教学生时会用”台词渐强法”:先正常念台词,每次重复增加一点旋律性,最后自然过渡到歌唱。这个方法现在被国内不少音乐剧培训班采用,确实比直接开嗓效果好得多。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