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音小白最容易踩的5个坑
去年刚报录音课程时,我对着Pro Tools界面完全懵圈。老师演示时各种参数调得行云流水,自己上手才发现连基础音量平衡都做不好。最惨的是有次交作业,把主唱人声调得像在水底唱歌,被同学笑称”深海恐惧症特供版”。
刚开始总觉得”明亮感”就是狂提8kHz以上频段,结果人声刺得像指甲刮黑板。后来发现200-500Hz才是温暖感的关键,适当衰减这个区域反而能让声音更干净。现在我会先用频谱分析工具看主要能量分布,再针对性调整。
有次直播课老师突然喊停:”停!你压缩比调到10:1是想把歌手勒死吗?”压缩阈值设太低、启动时间太快,会把动态压成死板的机器人声。现在我会先设4:1比例,慢慢调attack/release时间,保留呼吸感。
这些技巧让我作业拿了A
第三次作业被退回重做时,我蹲在录音棚啃了三明治当晚饭。突然发现老师监听音箱旁贴着便签纸,写着”3dB法则”——任何调整不超过3分贝,听30秒再决定。这个细节拯救了我的期末作品。
空间感的秘密武器
混响不是越多越好,有次我加了7种混响插件,结果像在教堂里开KTV。现在会用:
低频管理的血泪史
记得有次底鼓和贝斯打架,整个低频糊成粥。导师教我用侧链压缩:让贝斯在底鼓响起时自动降低3-6dB,就像给两个乐器划好地盘。现在做EDM必用这招,效果比硬性EQ切割自然多了。
最近帮学妹混她的人声demo,用上了课程教的自动化技巧——副歌时让人声延迟慢慢变密集,第二段主歌悄悄提升0.5dB空气感。她听完直接发了朋友圈:”原来专业录音课教的不是玄学!”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