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学到底在研究什么?
刚上大学选专业那会儿,我对着”音乐学“三个字发懵——这跟音乐学院有什么区别?难道就是天天听歌写乐评?直到被分到音乐学系老教授的课上,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第一节课他就让我们分析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手稿复印件,那些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和潦草标注,跟KTV里滚动的歌词完全不是一回事。
音乐学专业的日常能有多硬核?
你以为音乐生就是每天弹琴唱歌?我们系的同学可能正在做的事情包括:用声学软件分析帕瓦罗蒂的颤频曲线,或者戴着白手套比对莫扎特不同版本乐谱上的墨水成分。上学期我参与的课题组甚至借用了医学院的核磁共振仪,就为了研究人在听不同节奏时大脑哪个区域会亮起来。
最颠覆认知的是音乐学的”田野调查“。为了完成苗族飞歌的课题,我在黔东南住了半个月,每天凌晨4点跟着歌师上山录音。他们用真声假声瞬间切换的唱法,让我的录音笔根本抓不住完整波形,最后是靠高速摄像机拍声带震动才破解了发声原理。
音乐学毕业能干什么?除了当老师或进乐团这些常规出路,我同学里有人去了游戏公司做音效考古——就是根据出土乐器复原三国时期的战场鼓点;还有人在智能音箱公司负责方言歌曲的语义分析。去年字节跳动来校招时,特别点名要音乐学专业的研究生,因为他们需要懂”音乐情绪算法”的人才。
(参考资料:Ethnomusicology Review nofollow)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