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录音棚里的魔法师是怎样炼成的
走进河北传媒学院录音艺术专业的录音棚,你永远猜不到下一秒会听到什么。可能是学生用可乐瓶模拟雨声,也可能是用旧报纸揉搓出篝火燃烧的效果。去年期末作品展上,有个学生用微波炉”叮”的声音做成了电子音乐的前奏,直接把导师听愣了。
这个专业最让人上头的就是他们的声音实验课。老师会带着学生满校园找”奇怪的声音”——踩落叶的沙沙声、铁门开关的吱呀声、甚至食堂打饭阿姨的吆喝声都能变成创作素材。记得有次路过他们的教室,看见十几个学生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轮流录音,后来才知道是在为广播剧制作打字机音效。
他们的课程设置特别实在:
设备方面绝对不含糊,光是不同型号的麦克风就摆了整整两面墙。有学生开玩笑说,第一次进棚看到那台价值六位数的调音台时,手都是抖的。不过老师说得对:”好设备就像好乐器,关键看谁在操作。”
从菜鸟到专业选手要闯几关
录音艺术专业的学生大一进来都要先过”金耳朵”测试。不是让你听交响乐,而是分辨空调滴水声和秒针走动的区别。有个学姐说她练了三个月才通过测试,现在买菜都能听出黄瓜新不新鲜。
大二开始玩真的了。去年有组学生接了个方言保护项目,跑到张家口录了70多岁老人讲的民间故事。最绝的是他们设计了个互动装置,观众摸到不同物件就会播放对应的方言拟声词,这个作品后来拿了个省级比赛的一等奖。
到了大三,每个人都要选定发展方向。主流的有三个路线:
毕业设计往往能惊掉人下巴。去年有毕业生做了个”声音地图”,把石家庄不同区域的环境声做成可交互的3D模型,戴上VR设备就能”走”遍整个城市。现在省博物馆还留着这个装置呢。
要说最实用的技能,绝对是他们教的故障排除技巧。比如话筒突然没声了,要先检查是不是有人不小心碰到了幻象电源开关。这些经验都是学长学姐们用血泪教训换来的,有个毕业生现在在央视音频部工作,说这些土办法比教科书管用多了。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