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说99%的人都误解了Epic音乐剧?
上周陪朋友去看《歌剧魅影》,中场休息时她突然问我:”这算Epic音乐剧吗?”我这才发现,原来很多人把”大制作”和”Epic”划等号了。Epic音乐剧可不是单纯指舞台华丽、演员多的作品,它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
去年帮纽约大学音乐剧社排《悲惨世界》时,我们特意研究了原始手稿。发现作曲家勋伯格在谱子上标注”此处需要40人合唱团制造海啸般的声浪”,这种追求声场震撼的创作理念,才是Epic音乐剧的核心特征。
从《汉密尔顿》看当代Epic音乐剧的进化
很多人觉得Epic音乐剧都是《巴黎圣母院》这种古典题材,其实林-曼努尔·米兰达的《汉密尔顿》完美诠释了现代Epic音乐剧的三大创新:
音乐语言的革命
用嘻哈讲述美国开国史可不是噱头。米兰达解释说:”建国元勋们当年的辩论,本质上就是精彩的freestyle battle。”剧中杰斐逊和汉密尔顿那场4分钟的”Cabinet Battle”,信息密度相当于传统音乐剧20分钟的对话量。
叙事视角的颠覆
传统Epic剧喜欢上帝视角,《汉密尔顿》却让历史人物自己吐槽。比如英王乔治三世每次出场都唱着”You’ll Be Back”,这种打破第四面墙的黑色幽默,让沉重历史变得鲜活。
舞台美学的极简主义
没有《剧院魅影》的水晶吊灯,没有《狮子王》的动物偶装,《汉密尔顿》用旋转舞台和木质脚手架,配合灯光就完成了时空转换。百老汇资深舞监丽莎·萨根告诉我:”现在评价Epic的标准,已经从’能造多震撼的布景’变成’能用多简单的手段讲故事’。”
记得第一次带00后表妹看《汉密尔顿》,她全程举着手机查历史事件。这种让年轻人主动了解历史的魔力,或许才是当代Epic音乐剧最了不起的成就。下次如果有人问Epic音乐剧是什么,不妨反问他:”你觉得用嘻哈讲宪法算不算史诗?”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