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帮学妹整理考研资料才发现,音乐学考研能选的方向比想象中丰富多了。很多人以为只能考音乐表演或者音乐教育,其实细分方向有十几个,每个的考试内容和就业前景差别特别大。
音乐表演类:最传统的方向,但细分到具体乐器就五花八门了。钢琴、声乐这些热门专业竞争激烈,去年央音钢琴表演报录比都到15:1了。但像竖琴、巴松管这些冷门乐器,有时候过线就能录取。
音乐教育方向:现在中小学音乐老师缺口大,很多师范类院校这个专业都扩招了。北师大的音乐教育硕士,去年直接比前年多招了20人。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适合有创作能力的同学,考试要交原创作品集。我朋友考这个专业时,交了首自己写的交响乐片段,导师当场就表示很感兴趣。
有个容易忽略的宝藏方向是音乐治疗。国内现在只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少数学校开设,但医院和康复机构特别缺这方面人才。考试要考心理学基础,对跨考生比较友好。
不同方向的备考重点差在哪?
准备考研最怕用错力。考音乐史论和考钢琴表演的复习方法完全两码事,我见过有人用背历史的方法练琴,结果专业面试直接翻车。
表演类专业的致命细节:
初试除了公共课,最关键是专业主科考试。比如钢琴表演要准备4-6首不同时期作品,有的学校规定必须包含巴赫平均律。
复试的视奏环节能刷掉一半人。上音去年有个考生专业分很高,但复试抽到肖邦练习曲视奏直接懵了。
找对导师比分数更重要。音乐学院的教授收学生很看重风格匹配,考前最好听听目标导师的音乐会。
理论类专业的隐藏考点:
音乐学基础这门课,不同学校参考书差别很大。中西音史是必考,但有的学校会考民族音乐学,有的侧重音乐美学。
去年中国音乐学院的音乐考古学方向突然加考了甲骨文辨识,把考生都考傻了。 多看看目标院校近3年的真题变化。
有个取巧的办法是关注各院校的联合培养项目。比如中央音乐学院和北大就有音乐与科技跨学科项目,考试科目会包含计算机基础,对理工科背景的同学特别友好。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