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学考研到底考什么?
去年帮学妹备考音乐学研究生时才发现,很多人连最基本的考试科目都搞不清楚。音乐学考研和普通文科专业不太一样,它分为理论考试和专业考试两大部分。理论考试通常包括政治、英语二(部分院校考英语一)和音乐学基础理论,而专业考试则根据具体方向有所不同。
音乐学基础理论这门课特别有意思,它包含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和声学、曲式分析等内容。记得有个考生把巴赫和贝多芬的生平年代记混了,在论述题里闹了大笑话。 备考时先梳理清楚时间线,可以用A3纸制作中西音乐史对照年表,把重要作曲家、作品和音乐事件都标注上去。
和声学可能是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但千万别死记硬背规则。我常用的方法是找些简单的四部和声习题,每天分析2-3个,坚持一个月就能形成条件反射。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的《和声学教程》是公认的经典教材,里面的习题解析特别详细。
2025年备考攻略怎么做?
现在准备2025年考研其实时间刚刚好。首先要确定目标院校,因为不同学校的专业考试差别很大。比如上海音乐学院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方向要考工尺谱翻译,而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美学方向则侧重文献分析。 去各校研究生院官网下载最新的招生简章,把近3年的考试大纲都打印出来对比。
备考资料的选择也有讲究。除了前面提到的和声学教材,中国音乐史推荐使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西方音乐史可以看《西方音乐史教程》。去年有个考生买了十几本参考书,结果到考前都没翻完,其实吃透2-3本核心教材就够了。
时间安排上 分三个阶段:
记得留出时间准备专业面试,很多院校会要求现场演奏或演唱。有个钢琴专业的考生笔试分数很高,但面试时弹奏肖邦练习曲出现严重失误,最后遗憾落榜。 提前3个月开始准备面试曲目,每周至少进行2次模拟面试。
院校选择有哪些门道?
选学校不能只看排名,要综合考虑研究方向、导师团队和就业前景。比如想研究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学院可能比中央音乐学院更合适;如果对音乐心理学感兴趣,上海音乐学院有国内顶尖的研究团队。可以上知网搜搜目标院校导师最近5年发表的论文,看看他们的研究方向是否匹配你的兴趣。
去年遇到个典型案例:有个考生分数够上中央院,但最后选择了福建师范大学,因为该校的台湾民歌研究团队正好契合他的研究方向。现在他跟着导师做闽南语民歌数字化保护项目,已经发表了2篇核心期刊论文。
地域因素也很重要。北京的学术资源最丰富,但生活成本高;武汉、西安等地的音乐院校性价比不错,而且地方特色鲜明。有个小技巧是关注各校的”优秀生源计划”,像星海音乐学院会给提前联系导师的考生提供专业课辅导。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