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剧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音乐剧时都会一脸懵:这到底是唱歌的戏剧,还是带剧情的演唱会?其实音乐剧就是融合了戏剧、音乐、舞蹈的舞台艺术形式。去年带朋友去看《歌剧魅影》,中场休息时她突然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把故事唱出来啊!”
音乐剧最迷人的地方在于:
记得第一次看《猫》的时候,那些演员穿着紧身衣在观众席间穿梭,最近距离不到一米,那种沉浸感是电影永远给不了的。现在国内引进的经典剧目越来越多,票价也从200-1000元不等,比飞纽约看百老汇划算多了。
音乐剧和歌剧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我被问过不下20次。最直观的区别就是:歌剧全程用美声唱法,而音乐剧什么唱法都有。去年带学生去国家大剧院,正好同一天有歌剧《图兰朵》和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对比特别明显:
演唱方式
歌剧演员要经过十年以上的专业训练,而音乐剧演员可能昨天还在演话剧。像《悲惨世界》里的冉阿得唱段,就需要演员用接近嘶吼的方式表达愤怒。
舞台表现
歌剧更注重声乐表现,演员站着唱完全场都可以。但音乐剧《汉密尔顿》的演员,要在说唱的同时完成高难度编舞,体力消耗堪比运动员。
音乐风格
歌剧基本都是古典乐,而音乐剧什么风格都敢玩。去年看的《六位皇后》直接把都铎王朝的故事改编成流行演唱会,中场休息时看到好几个老太太跟着节奏抖腿。
新手可以从《剧院魅影》开始入坑,这部戏完美平衡了歌剧的华美和音乐剧的通俗。上海文化广场每年都会引进原版演出,记得提前三个月抢票,开票当天官网都会瘫痪。
为什么音乐剧这么上头?
有 当音乐、剧情和舞蹈同时刺激大脑时,多巴胺分泌量是单独听音乐的3倍。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体验:看完《妈妈咪呀》散场时,发现同场观众都是笑着跳着出去的。
最神奇的是音乐剧的”洗脑”效果。上周在排练厅听到有个学员在哼《芝加哥》的插曲,她说自从看完演出,这段旋律在脑子里循环播放了整整两周。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耳虫效应”,因为音乐剧的旋律都是为剧情量身定做的,特别容易形成记忆点。
现在很多音乐剧都开始做本土化改编,比如中文版的《变身怪医》,把故事背景搬到了民国时期的上海。这种改编虽然争议很大,但确实让更多观众能无障碍理解剧情。 看剧前可以先在网易云听听原声带,熟悉旋律后再看现场效果会翻倍。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