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剧专业到底在学些什么?
刚入学那会儿,我也以为音乐剧专业就是天天唱歌跳舞。直到第一节《视唱练耳》课上,老师让我们听辨增四度和减五度音程,全班一半人当场懵掉。这才明白,音乐剧远不止是舞台上的光鲜亮丽。
去年排毕业大戏时,我们的音乐总监(拿过托尼奖提名的)说过:”音乐剧演员要像瑞士军刀,打开全是工具。”这话真不假,有次我演到一半麦克风失灵,全靠声乐课练的胸腔共鸣把声音送到最后一排。
那些让人头秃的专业课
音乐理论才是隐藏BOSS
很多人以为《和声学》就是学个和弦,结果第一周就遇到”重属增六和弦解决到属七和弦“的作业。记得有次凌晨三点,我们宿舍四个人围着钢琴,就为了搞明白为什么弗里吉亚终止式要用降二级。
最要命的是《曲式分析》,有次期中考试要对比《歌剧魅影》和《汉密尔顿》的动机发展手法。我们教授(伯克利毕业的)说:”音乐剧作曲家的套路,比你们谈恋爱的心思还复杂。”
舞蹈解剖学意外实用
这门课教会我怎样在侧手翻时不扭伤脖子。有次排练《芝加哥》的”All That Jazz”,舞蹈老师突然暂停说:”你刚才转圈时骨盆前倾了15度,这样容易腰椎间盘突出。”后来才知道,百老汇演员每年要花上万美元做理疗,就是年轻时没注意这些细节。
现在带艺考生时,我总会强调:音乐剧专业的体能消耗堪比运动员。去年演《悲惨世界》冉阿让,两个月内我的运动手环记录显示:平均每天消耗900大卡,相当于跑个半马。
戏剧史比想象中刺激
原以为《西方戏剧史》就是背年代,结果老师第一节课就放1979年版《理发师陶德》的录像:”注意看这里,桑德海姆用剃刀声的节奏暗示主角精神崩溃。”后来写论文时,我挖到个冷知识:音乐剧《猫》的编舞其实借鉴了日本能剧的”すり足”步法。
最近帮学妹排《吉屋出租》,发现剧本分析课教的”单位划分法”特别管用。我们把每首歌拆解成”冲突-爆发-解决”的微型戏剧结构,观众反馈说比原版更有层次感。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