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考现场考官突然加试,作曲专业考生当场懵了
去年陪朋友参加某音乐学院作曲系艺考,亲眼目睹了考官临时加试的”名场面”。当时一位考生刚弹完指定曲目,考官突然说:”现在用钢琴即兴表现’暴风雨中的海燕’,给你30秒准备。”那孩子直接愣在原地,手指在琴键上方悬了十几秒没落下。
作曲艺考到底在考什么?
所有音乐类艺考都逃不过视唱练耳、乐理、钢琴这三座大山。但作曲专业的要求更变态:
去年中央院作曲系的考题里有个”死亡题型”:给8小节动机发展成完整钢琴小品。有个考生交卷时偷偷跟我说,他硬是把肖邦《革命练习曲》的片段改头换面塞了进去。结果呢?考官当场指出”借鉴痕迹过重”,直接给了最低档分数。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会搞突然袭击:
我认识的一位考官说,他们就是要看考生在高压下的本能反应,毕竟真正的作曲经常要面对甲方临时改需求。
那些考官不会明说的评分细节
关于”借鉴”的灰色地带
去年帮学生准备作品集时,发现个有趣现象:完全原创的作业反而分数不如巧妙化用经典的。后来请教了在中音任教的师兄才知道,考官其实期待看到你对大师作品的理解能力,但必须做到”形似神不似”。
设备使用潜规则
有个血泪教训:某考生交的管弦乐作品每个音都修到毫秒不差,结果复试时被要求现场指挥乐队,直接露馅。
面试时的死亡提问
最危险的三个问题:
朋友去年面试时被问到”如何用音乐表现量子纠缠”,他灵机一动用钢琴弹了两个声部互相模仿却永远差半拍,居然拿了当年专业最高分。考官后来点评说:”作曲系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能自圆其说的音乐逻辑。”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