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琴和弦编配的基础逻辑
弹钢琴时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左手不知道该怎么配和弦?明明右手旋律很好听,但加上和弦后总觉得怪怪的。其实和弦编配没那么玄乎,我教学生时总爱用”搭积木”来形容——先找到最稳的底座,再往上叠加装饰音。
确定调性是第一步。就像盖房子要打地基,你得先听出旋律是什么调。有个笨办法:反复弹旋律的最后一个音,同时用左手试弹C、F、G这几个白键和弦,哪个听起来最和谐基本就是主调。去年有个学员死活听不出《月亮代表我的心》的调,我让她专注听”心”字对应的音高,结果她突然喊出来:”是降E调!”
常用的三和弦搭配其实有规律可循:
从公式化编配到个性化处理
刚开始可以死记硬背和弦进行公式,比如经典的I-V-vi-IV(周杰伦《说好的幸福呢》主歌部分)。但真正好听的编配需要突破套路,这里分享三个实战技巧:
用转位和弦避免机械感。同样的C和弦,把最低音从C换成E就变成第一转位,音响效果立即轻盈很多。记得有次给学生改编《生日快乐》,原版都是根音位置和弦,改成转位后家长惊讶地问:”这还是同一首歌吗?”
加上延伸音增加色彩。在基础三和弦上:
《卡农》开头的D大调和弦如果改成Dsus4,瞬间就有悬而未决的期待感
有学员用《童话》和弦进行改摇滚版,仅仅把节奏变成八分音符扫弦,整个味道就变了
参考:伯克利音乐学院和弦进行手册(nofollow) 里提到,90%的流行歌其实只用3-5个基础和弦进行变形。关键是要像炒菜放调料一样,知道什么时候该撒”和弦香料”。
下次你弹《成都》时,试试把副歌”带不走的只有你”那句的F和弦换成Fmaj7,马上能体会到和弦色彩变化的魔力。不过要注意,G和弦后面突然接E和弦这种跨度过大的进行,容易像走楼梯踩空,需要过渡音来衔接。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