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曲博士申请到底难不难?
去年帮一个学弟准备作曲博士申请材料,才发现国内这个专业真的卷得离谱。中央音乐学院2025年作曲理论与技术博士点预计只招8个人,但每年报考人数都在200人以上。最要命的是,很多考生根本不知道这个专业到底在考什么,光会写曲子可不够。
有个特别坑的点是,不同学校的考试重点完全不一样。中央院偏爱现代音乐技法,上海院更看重传统和声功底,中国院则特别关注民族音乐元素的应用。去年有考生拿着电子音乐作品去考中国院,直接被评委问”你这算作曲还是编曲?”
2025年最新申请避坑指南
帮学弟整理材料时发现,很多考生在作品说明这个环节吃大亏。千万别写”这首作品表达了我的忧郁情绪”这种话,评委想看的是类似:”作品采用非对称节奏序列(3+2+5/8)与微分音技术,在第二乐章运用了频谱作曲法的共振峰处理”。
有个血泪教训:很多考生以为提交CD录音就行,其实现在都要带总谱的现场演奏视频。去年有考生花三万块请职业乐团录作品,结果因为总谱排版不规范被扣分。 用Finale或Dorico这些专业打谱软件,页码标记、乐器分组这些细节都要按国际标准来。
最容易被忽视的是音乐分析笔试,去年星海音乐学院的考题里出现了用集合理论分析韦伯恩《交响曲》op.21的题目。平时要多练这种硬核分析,光会写曲子真的不够。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