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吉他小白到搞懂音程的血泪史
还记得第一次抱着吉他,看着密密麻麻的品丝完全摸不着头脑。老师说要先理解音程关系,但那些”大三度“、”纯四度”的专业名词听得我头皮发麻。直到练废了3把练习琴的琴弦,才突然开窍——原来音程就是吉他上最实用的导航地图。
最让我崩溃的是大三度和小三度的区别。有次在琴行即兴演奏,旁边的小哥突然说:”兄弟,你这段solo里F到A是大三度,但后面A到C应该弹小三度才对。”当时我嘴硬说听不出区别,结果回家用调音器一测,发现确实弹错了整整半个音。后来发现个笨办法:在指板上相邻两根弦的同一品位,比如5弦3品和4弦3品,就是最典型的大三度;要是把高音弦往后挪一品(5弦3品和4弦2品),马上变成小三度,音色立刻阴郁起来。
音程关系的实战应用技巧
和弦构成的底层逻辑
去年给学妹伴奏《成都》时闹过笑话。原曲是G调,我硬是用C调和弦弹,主歌部分还能蒙混过关,到副歌”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时完全对不上。后来才明白,G调的Ⅰ-Ⅵ-Ⅳ-Ⅴ级和弦(G-Em-C-D)和C调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现在我会先在指板上标出根音位置:比如G和弦的根音在6弦3品,顺着这个位置往上找大三度(3弦0品B音)、纯五度(4弦0品D音),整个和弦结构就清晰了。
即兴solo的偷懒秘诀
有次看Tommy Emmanuel的现场,发现他弹《Classical Gas》时总在几个固定把位来回移动。后来扒谱才发现,他其实是用音程关系构建了”安全区”——比如在A小调里,集中在5-8品这个区域,食指永远按着根音A(5弦5品),无名指和小指负责三度、五度的音程变化。我现在教学生时都会说:”先把根音当老家,其他音都是出门散步的距离。”
最实用的要数五度圈记忆法。把C(1弦8品)作为起点,往琴颈方向移动7品就是下方纯五度F(1弦1品),往琴桥方向移动7品是上方纯五度G(1弦15品)。虽然刚开始要数格子,但练熟后根本不用看手,靠肌肉记忆就能弹出布鲁斯音阶。有回在livehouse演出时突然断片,全靠这个办法即兴编了段solo救场,台下居然没人发现是事故。
参考:伯克利音乐学院吉他音程训练手册(nofollow)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